当前位置:首页> 技术装备

窜聚井治理有方

时间:2013-10-29 17:24 来源: 作者:孙金美 韦忠良 李

本文在分析窜聚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理论的分析方法,通过对聚合物驱单元孔道描述和对大孔道进行了定量描述和窜聚速度的计算,提出了孔道的分级方法,以此为依据对窜聚井进行了分类治理,希望对同类型聚合物驱油田的治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窜聚井窜聚特征

窜聚表现类型为突发型或缓慢型。突发型窜聚,是见聚浓度在20天内出现异常高值,一般见聚浓度在1500mg/L以上,高值达4000mg/L以上,窜聚的速度和强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变化明显,未见效先窜聚。缓慢型窜聚,是见聚浓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定在100mg/L~300mg/L,窜聚时浓度比突发型窜聚浓度低,一般浓度在500mg/L~1000mg/L,属于先见效后窜聚;窜聚时间早,比例高;窜聚井呈现反复性。反复性窜聚表现为两种:一是前期降水降压封堵后窜聚;二是窜聚后封堵见效一段时间又窜聚。

灰色关联理论与窜流

对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因素,其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因此,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亦即“灰色关联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意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

运用灰色关联理论来分析判断单元内油、水井孔道的存在,并结合监测资料及动态分析,找出窜流方向计算出孔道大小。理论公式如下:

Vdkd=V·Qwd/Qwl

Kdkd=(Qwd·Uw·L2)/(Vdkd·ΔP)

Rdkd=(8Kdkd/φ)1/2

式中,Vdkd—孔道体积(m3);V—单井控制体积(m3);Qwd—形成孔道区域的产水量(m3);Qwl—理论产水量(m3);Kdkd—孔道渗透率(μm2);Uw—水粘度mPa·sL—井排宽度(m);ΔP—生产压差(Mpa);Rdkd—平均孔道半径(μm);φ—孔隙度(%)。

由此可知,窜聚速度与孔道的大小和厚度有明显的关系。当大孔道层的厚度增大时,水驱和聚合物驱采收率大幅度下降。聚合物段塞的调剖作用已显得微乎其微,甚至起不到调剖作用。大孔道厚度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是致命的,此时要发挥聚合物的驱油作用,必须对大孔道进行封堵。否则,聚合物驱采收率会随大孔道的厚度增加而减少,采收率增值也会随之减少。当地层存在很薄的大孔道层时,大孔道渗透率的增大对聚合物驱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聚合物驱能够充分发挥其调剖作用。就聚合物驱采收率来讲,当大孔道渗透率增大到一定值,其采收率开始下降。但由于水驱采收率下降幅度相对更大,所以提高采收率随大孔道渗透率增加而增大。

根据窜聚速度对油井孔道划分为三级:大孔道、一般性孔道、小孔道。在灰色关联分析中,用关联度反映所选定的子系列与母系列之间的相关程度。关联度是一个在0~1范围变化的数,越接近于1,子系列与母系列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判断一个注采单元内油井和水井之间的连通性,母序列为注水井的视吸水指数,子序列为采油井的采液指数、井组注采比、压力等。统计结果表明,在同一注采单元内,若油井和注水井的关联度都很接近,即使关联度都很高也没有大孔道;若只有某口油井和水井的关联度高(大于其它井关联度2倍以上),则存在大孔道,由此可以确定大孔道的方向。

窜聚井的治理方案

治理技术路线   对突发性窜聚治理,主要采取油水井调堵联动措施;对缓慢性窜聚治理,一般先采取封堵,根据单井的情况确定最佳堵水时机;对反复窜聚井组,在调堵的同时,结合监测资料及动态分析资料,进一步确定窜聚层,实施封堵改层;对区域性窜聚,主要通过调整井区内水井注入井网,改变聚合物驱替方向;对局部井点窜聚井,采取控制窜聚油井的生产压差,提高井组内其它油井的生产压差,以改变地下流体的流动方向;对严重窜聚,采取斜向驱的方式。

窜聚井治理  具体措施要依据孔道级别、前期封堵效果、生产状况和剩余油的分布而定,生产状况由液量高低和水淹程度决定,剩余油的分布由井组采出程度决定。

孔道治理主要采用注入井调剖、油井堵水的联动措施,油井堵水剂是用大剂量的改性干灰砂(干灰砂比为1:1.5),剂量的设计视油层厚度而定。有效厚度有大于10米、10米~5米、小于5米不同厚度的油层,则每米用量分别为2.8t、3.5t、4t。施工时开始采用低泵压、低排量,浓度由低到高(10~15%)逐渐加大,最后加大排量封口。

对于少部分已经形成管流的特大孔道井,以及井组采出程度高的井,一般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对合采井,通过综合资料分析或找水的方法,卡封窜聚层,开采未窜聚层;二是对单采井,当卡封窜聚层后打开新油层生产。

对大孔道井,注入压力小于6Mpa,决策因子大于0.6,鉴于注聚前期用“粉煤灰+超细水泥”堵剂强度不够的问题,再加入超高分子的交联聚合物,来提高堵剂强度。施工时先注入交联剂,而后采用多段塞大剂量“粉煤灰+超细水泥”顶替,实施深度调剖。

对一般性孔道井,注入压力小于6Mpa~10Mpa,决策因子大于0.4~0.6,采用“树脂+超细水泥”进行封堵。

对小孔道油井,则首先采取对应注入井调剖,而后视油井产出液见聚浓度上升速度,来选择堵水的时机。一般当见聚浓度达到100mg/l时,实施油井堵水。注入压力大于10Mpa,决策因子小于0.4,虽然存在孔道,但由于井壁附近地层可能存在堵塞,故采取聚合物冻胶堵剂驱替,再用纤维素类封堵。

 窜聚井典型井例

孤东油田七区中注聚区44-306井(见聚浓度高),层位52+3.5454+5,井段1300m-1332.5m,主要来聚方向是7-43-305井,针对该井组的实际情况,对43-305采用聚合物防窜剂进行水井封堵,44-306井采用大剂量干灰砂+绕丝管配套工艺施工,施工后43-305井油压上升2.1Mpa,44-306日液83.4吨,日油8.5吨,含水89.8%,见聚浓度由1304mg/L下降到187mg/L。

通过注聚前期和注聚后期的治理,总体效果很好,一期封堵21口井,封堵后,只有2口井压力较低,发现了窜聚问题,仅占9.5%,一次封堵成功率90.5%。二次封堵26口井,目前有6口井油压低于11.0Mpa,占23%,二次封堵成功率77%。

通过对七区中注聚区窜聚井的治理,窜聚情况得到很大改善,窜聚产出液浓度得到有效控制。表现在,均衡了产出液浓度,高产出液浓度井得到有效控制;产油量上升,油井呈现稳定见效的态势。

应用孔道描述及分级的方法,配套应用调剖堵水工艺技术。随着聚合物注入体积倍数的增加,必然有部分井重新窜聚,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窜聚井,因此,要根据聚合物驱动态发展变化特点,从注入产液结构、层系调整和均衡地层压力等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减少窜聚现象的出现。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