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能源安全问题
时间:2024-12-20 17:28
来源:2024年12月
作者:宫柯
近些年,联合国组织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针对能源现状的表态出奇一致,均是忧喜参半,未雨绸缪。我国也不例外,研讨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学术论文、专家建议层出不穷。那么,到底什么是能源安全问题?怎样通俗地解读,让非专业的民众了解与切身利益的关切度?谈及这个话题,还须从能源的重要性说起。能源的作用和分类人类对能源的认知,是从掌握了用火的技能开始,通过燃烧柴草烧烤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存方式,由于熟食易于消化吸收,促使人类的大脑快速发达,从而产生了高等智慧。在漫长的柴薪时代,先人们借助火的神威加工陶器、冶炼青铜,加速了文明进程。到了十八世纪,伴随着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迎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蒸汽机的发明使煤炭成为当时最受推崇的动力燃料。
19世纪以来,内燃机的诞生又为日后扩展石油的用途敞开了大门,这两种化石燃料从此身价倍增,煤炭被尊为“工业粮食”,石油博得“工业血液”美名。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继往开来的文明进程中一刻也离不开燃料的使用,从简单的一日三餐到复杂的产品制造,所有的生活、生产活动都与消耗的燃料息息相关,总之一句话,燃料的转型升级是推动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阶梯。多数人往往把日常所闻所见的各种燃料视为能源,但是这个认知过于简单,科学的解释赋予了更宽泛的内涵,简而言之,就是把自然界能够被人类利用做功的各种物质和力量,统统列入了能源的范畴。广义上说,能够释放出能量的所有物质和自然力都可以称为能源。狭义上讲,能源特指现阶段已被广泛开发利用,使其产生动力的热能和动能。能源有多种形态,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两种类型。一次能源,是指来自于自然界可以直接利用的物质和力量,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风力、水力、地热能、太阳能、核原料等。其中,埋藏于地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又被称为化石能源,是目前应用程度最广泛,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三种矿藏。二次能源,泛指利用一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后产生的电力以及各种能量载体,例如各种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煤气、沼气、酒精、焦炭等。
然而,一部分能源具有消耗完了就不会再生成的属性,煤炭、石油、天然气就是典型代表,由于地壳中的蕴藏量有限,只会越用越少,迟早会导致矿脉的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又被称为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而风力、水力、太阳辐射的光和热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无限次的循环利用,归属于可再生能源。在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能源当中,煤炭的储量最为丰富,并且分布的比较广泛,不是引爆能源问题的导火索,石油和天然气因其储量相对集中于几个主要产区,成为倍受诟病的主角。能源安全问题的起因从20世纪初叶开始,石油和天然气以超越煤炭诸多的优越性,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快速成为能源消耗的新宠。1965年起,石油、天然气的合计消费量超过了煤炭,宣告人类社会进入了油气时代。由于石油蕴藏量分布的不均衡性,造成了油气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例如储量最丰富的中东地区占据全球已发现油气总储量的三分之一,生产能力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既是供给世界性消耗的大油库,又是引发利益争端的火药桶。20世纪后半叶,因争夺石油的控制权而爆发的战争接二连三,导致石油价格暴涨、限产乃至断供,触发了三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海啸般的剧烈震荡。为了应对石油贸易尖锐的供需矛盾,在动乱仍在加剧的1974年11月成立了国际能源属。这个国际性组织首次提出了以稳定石油供应和价格为核心的能源安全观,定义为“在给定的价格下,满足能源需求的供给在物理上的可获性”。
简单说,就是在可以接受的价格条件下进口国能够购买到多少石油。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消费国买到手里的石油是否能够安全运回到自己的领地,也是能源安全不容忽视的卡脖子问题。归纳起来,现行的国际油气市场存在供应与需求贸易交锋、价格大幅度波动和长途运输安全三大风险。其中任何一项发生不可控制的重大变故,都会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甚至引发动乱、挑起战争、阻断全球的油气供应链,这就是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于石油、天然气不仅是维系全球化经济链条高速运转的动力之源,还是重化工生产所需的优质原材料,涉及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阶段还有没有其他能源能够完全替代,别说断供了,就是供给量不足也会让高度依赖的国家难以忍受。因此石油、天然气成为当下能源安全问题最集中的焦点。主要油气生产国和大宗消费国之间的博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贸易交往,而是搅动世界政治风云的台风眼,无论油气富集区的生产国、还是因需求而下血本的消费国、包括转运油气中途经过的过境国都被卷入其中。石油、天然气不仅是当下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紧俏商品,还是与金融、政治、军事相关性最强的“武器”,一些国际事务专家声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掌握了世界。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目前发现的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却不尽人意,自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外的依存度高居不下。
2020年公布的数字,年进口石油的总量超过5亿吨、天然气超过1000亿立方米,分别占国内实际消费总量的70%和50%以上,能源安全的风险有增无减。目前,国内自产油气的保障能力不足30%,对外来油气的依存度已经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上购买量最大的消费国。其实,对进口石油、天然气的依存度并没有国际公认的统一标准,一般情况下把进口量高于消费量的一半左右视为能源安全预警的红线。显然,我国的能源保障能力已经严重不足,处于高度危险的脆弱状态。那么,我国的能源安全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总体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自身探明的油气后备储量严重不足,近几年的石油总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天然气虽然增产的数值年年上升,但是仍然跟不上市场消费的旺盛需求。并且投入开发的老油气田,已经全部过了生产能力的高峰期,无力回天的产量递减趋势日益加剧。具有新增产能希望的塔里木盆地和海上的油气勘探,均因油气埋藏的太深,钻探成本太高和海域存在主权争议等问题的阻碍,导致发现的储量规模受限。页岩油气的开采前景虽然看好,但是目前还处在试验探索阶段,工程技术的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远水难解近渴。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的急迫需求,大量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是当下最无奈的唯一选择。其二,世界上主要的油气资源早已被发达国家瓜分完毕,中国作为后来者只能到一些经济欠发达或者政局不稳定国家和地区参与油气田合作勘探开发。遇到战争、动乱、政权变更的情况难于预测,受地缘政治影响获取油气产量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投资风险高,极易打水漂。其三,我国进口油气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和中亚地区,海上运输无法避开霍尔木兹和马六甲海峡,途中还极易受到亚丁湾海盗的威胁,可以说海上运输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生命线。中亚地区虽然开通了输送油气的管道,但是这一地区民族众多、冲突不断,一直是恐怖组织、极端宗教组织、反政府武装活动最猖獗的巢穴,一万余公里的中亚油气管道,有2000公里不在中国境内,况且经过的又是人烟稀少的荒漠区,保卫安全的难度非常大。油气运输过境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始终是我国最担忧的一块心病。其四,我国的油气战略储备的基础设施不足。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突发的石油供给熔断危机,一般把石油、天然气极端条件下的自保能力设定在90天左右。而我国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储备能力,还需要建设更多的储油库、储气库和液化石油气(LNG)接收站,以及遍布全国的油气输送管网。
截止到2012年,我国已建成的油气干线管网总长度达到6.7万公里,就管网密度而言,仅是美国的1/8、法国的1/20、德国的1/32,若想加强油气的战略储备和均衡调配,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此可见,能源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的命脉,为了尽快降低风险等级,我国在开源节流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一方面加大陆上和海上的油气田勘探力度,一方面加速风能、水能、太阳能的利用规模,目前已取得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世界领先的骄人业绩。但是还远远取代不了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中占据的主导地位,消减安全风险还需内外并举、多管齐下,在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化合作的愿景中营造利益最大化的弘大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