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辽沈战役”(上)
时间:2016-08-11 14:14
来源:
作者:宫柯
大庆油田年产量向2,000万吨攀升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 风起云涌, 派性争斗造成的混乱殃及铁路运输。当时大宗原油南运的唯一通道发生间歇性梗阻,导致抚顺、葫芦岛、大连等地的炼油厂原料供给不足。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上下游一旦脱节后果不堪设想,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了一项“输血救急”的重大决定
。
临危受命
1970 年7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向国家相关部委、沈阳军区和刚刚由煤炭、石油、化工三家合并成立的燃料化学工业部下达了《关于建设东北输油管道的通知》。这道严苛的命令要求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首先抢通大庆至抚顺的一期输油管道工程,摆脱大庆原油依赖铁路外运发生的困局。然后继续向海港延伸以便装船南运,缓解华中和华南地区能源不足造成的压力。
鉴于当时全国各地屡禁不止的无政府状态,唯有军队能够担此重任。通知下发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给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打电话,责令沈阳军区牵头组织设计施工,务必要保证这项国字号的大工程万无一失,如期竣工。国难当头,临危受命,陈锡联司令员感到肩负的责任极其沉重,他立即抄起办公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将在辽西地区主持战备工程施工的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紧急召回。
肖全夫副司令员是开国少将,从红军时期到抗美援朝身经百战,本已战功赫赫,1969 年3 月又指挥珍宝岛对苏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受到中央军委嘉奖。他熟悉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指挥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实际经验,挂帅穿越黑、吉、辽三省的管道工程非他莫属。为突显军队领导这项大工程的权威性,陈锡联司令员还安排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李少元和副参谋长罗坤山为副指挥,协助肖全夫履行使命。燃料化学工业部方面,委派副部长张文彬加入双方联合成立的领导小组并担任副指挥。1970 年8 月3 日,在沈阳军区第四招待所,陈锡联司令员亲自主持召开有燃料化学工业部、大庆油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革命委员负责人和三省军区首长出席的筹备会议,布置任务、严明纪律。按照肖全夫副司令员的提议,将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的日期定为保密代号,“八三工程”赫然启动。回望历史,中国虽有建设输油管道方面的尝试,但是规模甚小。
抗日战争期间为保障航空燃料供给,1941 年中美联合抢建了从印度加尔各答港经缅甸到达昆明,长度3,200 千米, 管径114.3 毫米的成品油输送管道。1951 年~1958 年在四川建设了累计长度27.7 千米,管径80~159 毫米的天然气输送管道。1958 年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后,建设了通向独山子炼油厂147.2 千米,管径168 毫米的原油输送管道。此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输油管道建设再无进展,“八三工程”上马之际,尚未形成专业的管道勘察设计部门和施工队伍,并且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工厂制造过建设输油管道所需要的专用管材和附件。可谓是国情军令刻不容缓,各种因素叠加的困难令人胆寒。与人才、资金、设备、物资相比,最稀缺的是时间,东北的气候半年严寒,可供施工的日子即便是全天候作业一年也超不过200 天。何况设计为720 毫米管径的长龙还要安全穿越嫩江和辽河两大水脉,谁都没有建设这种大工程的经验可言。中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送原油的管道能否如期开通?考验着“八三工程”指挥部的每一位成员。
军令如山
戎马大半生的肖全夫副司令员,以再度组织“辽沈战役”的胸襟和气魄运筹帷幄。他将一期工程指挥部设在大庆油田2 号院,全盘军事化管理,震慑了“造反派”的阻挠滋事,按照燃料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张文彬的建议,从石油系统抽调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人员,把一些遭受批判身陷凌辱的技术专家和中层干部集合到“八三工程”指挥部,保证他们在不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干扰的环境下立即开展工作。
8月15 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抢建东北输油管线问题会议纪要》,全盘批准了“八三工程”指挥部呈报的行动方案。接到尚方宝剑之后,肖全夫、张文彬即刻带领线路勘察设计组实地选线,他们从大庆油田出发,乘汽车、坐飞机、看不太清楚的丘陵地带徒步踏勘,7天时间行程600 多公里,确定了管道的基本走向。
8 月23 日,张文彬副部长在沈阳召开会议,对穿越嫩江地点和沿程泵站选址等关键工程设计做了进一步的细致分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八三工程”一期总图跃然成型,速度史无前例,建设长输管道的辽沈战役,转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实施阶段。此时, 秋风乍起, 天高气爽,正是趁着庄稼收割之际开展土方作业的黄金季节,“八三工程”指挥部一声令下,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18 万基干民兵打着红旗,扛着锹镐,自带行李和口粮浩浩荡荡开赴建设工地,在辽阔的东北大平原上安营扎寨,分段破土开工。大军首尾相接,车水马龙,俨然再现了当年围歼国民党军队的壮阔场面。“八三工程”指挥部设想封冻前挖完一期工程管沟,明年开春前下管覆土,尽量不影响农民播种。
这一计划能否落到实处,关键看尚待解决的管材问题进展如何。大军云集, 百里喧嚣。“ 八三工程”指挥部关注的焦点却不是前线的18万民兵,而是后勤保障的制管工厂。当时国家拨给“八三工程”的原材料是8 毫米厚的钢板,而实际需要的是直径720 毫米的焊接管。国内仅有宝鸡一家石油管材生产厂,并且使用苏联援助的卷板机只能制造出630 毫米的管径。张文彬副部长火速赶到宝鸡厂组织技术人员改造制造管体的母机,尽管很快试制成功了合格的样品,但是生产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工程的紧迫需要。粗略测算,没有7 条同等规模的生产线休想保证工程如期进行。
总指挥肖全夫一听急了眼,当机立断给沿线的各省下达了照图制造卷板机的死命令,要求辽宁省赶制4 台、黑龙江省赶制2 台、吉林省赶制1台,4个月内新建的7 条生产线都要交付合格产品,否则军法从事。军令如山,干脆果断。如今看来都是难于完成的任务,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出现了奇迹,从来没有造过管材的工厂居然没有一家拖后腿,数月之后7 条新建的生产线如期投产,直径720 毫米的焊接管源源不断送往工程沿线。有了足够的管材还不行,管道转弯处还需要有等口径的弯头。
当时这项产品在国内也是空白,由于管道上的弯头是应力集中点,对承压强度的要求远高于管体,因此制造的难度更大。大庆油田设计院和金属结构厂承担了设计和试制任务,成立了攻关小组日以继夜地展开试验。就在720 毫米直径的90 度弯头即将研制成功的时候,一小撮“造反派”追到“八三工程”指挥部叫嚣,要把“反动学术权威”揪回原单位批判“唯生产力论”。
肖全夫副司令员火了,拍着腰间挎的手枪,挥着拳头大吼:“八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重点战备工程,所有参加的人员都经过了严格的政治审查,你们无权揪斗,谁要是敢乱动,就是妨碍我执行军务,严惩不贷!”大将之风,正义凛然。非常时期若不采取非常手段,“八三工程”不知道还会遇到多少人为制造的障碍和麻烦。人民解放军的坚强领导,排除了“四人帮”策动“造反派”设置的障碍,开启一路绿灯,协调互不统属的相关单位和部门全力以赴投入紧张施工。轰轰烈烈的沿线破土,仅仅是一期工程的序幕,管材和弯头的同步下线为“八三工程”闯过第一道难关铺平了道路。决定性的攻坚战发生在入冬之前的嫩江之畔,成败在此一举,“八三工程”指挥部的领导们人人绷紧了心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