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铁人影像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8-08-21 10:01
来源:
作者:宫柯
当代中国, 铁人王进喜的名字家喻户晓, 尽人皆知, 他是石油工人最杰出的代表, 生前被誉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时至今日仍能在媒体上见到许多宣传铁人事迹的影像,其中王进喜带领钻井工人拉肩扛转运钻机和勇跳泥浆池搅拌水泥,制服井喷的场景最为感人。瞬间壮举是如何定格的?人们是否对影像的真实性产生过质疑呢?
众所周知,1960 年春天开始的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的背景下展开的,当时照相机、摄影机是十分少见的稀罕物,不可能对刚刚抵达大庆油田的王进喜钻井队进行跟踪拍摄,也没有摄影记者恰巧赶上井喷现场抓拍的可能性。那么,传世经典的影像从何而来?了解详情的见证人仍有几位健在,他们讲述了50 多年前的真相。1960 年初,在对外严格保密的情况下拉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的序幕,当时长春电影制片厂曾派摄影师王亚彪,跟随松辽石油勘探局的职工队伍抓拍了一些现场实录的电影胶片,剪辑成一部向党中央汇报所用的新闻纪录片,取名叫《松辽油田》。这时候王进喜还没有到达大庆探区,因此这部影片中没有他和1205 钻井队职工的影像记录。
同年的4 月29 日,大庆石油会战工委在萨尔图草原召开万人誓师大会,隆重表彰了石油会战初期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评为五面红旗。排在首位的钻井队长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气概誉为石油会战中的铁人。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带领职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大干快上的先进事迹,
虽有大量的文字报道,却少有实拍的影像存世,成为一段有声无影的缺憾。
1964 年初,毛泽东主席倡导工业学大庆,铁人王进喜声名远播,成为全国人民学习、敬仰的楷模。中共中央宣传部责成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全面展现大庆油田建设成就、弘扬大庆精神的电影。周恩来总理要求严格遵照历史事实,拍成一部艺术性与真实性兼容的记录片。上海电影局局长张骏祥是一位资深的导演,接受任务后亲自带领摄制来到大庆油田体验生活,策划剧本。大庆石油会战工委高度重视这部影片的拍摄,指派宣传部长徐文野具体负责筹备,抽调向宁康、赵明勋、徐志良、孙宝范等人组成专职工作班子,全方位配合上海电影制片厂。经过反复酝酿磋商、修改剧本,双方共同确定了拍摄的总基调,拍真人、选实景、尽可能逼真的模拟发生过的情节,补拍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场面。
此时,铁人王进喜已是钻井指挥部的中层领导干部,对放下本职工作协助拍电影的安排有些想不通。铁人王进喜为战胜井喷跳入泥浆池搅拌水泥被告知这是周恩来总理指示他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才打消了顾虑,重新以队长的身份回到1205 钻井队,带领初到大庆时的原班人马,来到了设定的拍摄现场。四年前的激情拼搏早已时过境迁,如何准确的还原并非易事,王进喜提出我当时怎么干的,现在还怎么干,请导演不要过多的干涉,一遍不行就多来两遍,不摆花架子,实打实地干。这正是摄制组期望达到的效果,导演张骏祥欣然同意。在铁路线上拍摄
人拉肩扛转运钻机的情景一气呵成,录下了那段王进喜站在车厢上舞动双臂喊号子,指挥钻工用原始工具安装十来吨重钻机部件的光辉形象。尽管这些保存到胶片上的影像发生了时空错位,但是没有掺杂艺术夸张和虚构的成分,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情景再现。
铁人王进喜带着腿伤,奋勇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制服突发井喷的抢险事迹发生在2589 井,1964 年的补拍颇费周折。真实的2589 井完钻后,经过注水试验,已经转为试验区发井网中的生产井,不可能再回到原址重现惊魂动魄的井喷。大庆油田协助拍摄的工作组想出了办法,破解了困惑张骏祥导演的难题,他们从钻井指挥部调来一部同型号钻机,在荒原上选了一口非生产井照原样安装就位,利用泥浆泵喷射高压泥浆模拟事发现场,达到了即逼真又安全的拍摄要求。王进喜和1205 钻井队的钻工, 对当年的井喷事故刻骨铭心,历历在目,无须导演启发,警报一响立即进入角色。摄影师开机抓拍,录下了虚实相结合的英雄壮举。这段气壮山河的影像,把在王进喜身上体现的铁人精神刻画的淋漓尽致,成为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艺术杰作。
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这部艺术纪录片命运多舛,尚未全部完成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现场拍摄被迫终止。导演张骏祥回到制片厂后,将拍好的拷贝剪辑配音,定
名《大庆战歌》申请发行。由于身处逆境和动乱的干扰,这部影片被长时间封存,直到拨乱反正才公开放映。如今,在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和众多新闻媒体上出现的大庆石油大会战影像,绝大多数来自《大庆战歌》中的片段。尽管《大庆战歌》这部影片并非纯真的现场实录,但是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靠近史实,真人实景的镜头弥足珍贵,填补了大庆石油会战初期缺乏影像记录的诸多空白。
(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石油与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