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输油管道对人类社会的重要犹如百年前的铁路,促进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目前我国长输油气管道的总里程已达13万公里,通过中亚、中俄管道与欧亚大陆管道网连接在一起。如此大的工业体量寻根索源,都发祥于玉门的石油河畔,都魂系在一个人的身上,他的名字叫翁心源。
铁路技术员转职为石油工程师
翁心源,字同书,1912年5月11日出生在浙江鄞县,父亲翁文灏是我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抗战时期工矿事业的领导者、中国石油工业的开创者。在翁文灏爱国主义和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翁心源自少年便有着报国图强的志向。他随父亲到北京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小、附中读完小学与初中后,1927年15岁时,在父亲的鼓励下投考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可以断定孙中山先生的“铁路立国”思想此时已经深入到他的灵魂。那时京城的北大、清华已经成为全国青年学子的向往之地,而他却不为所动,可见其为实现实业救国理想的决心。
民国的大学是招收未完成中等学业学生的,办法是设立预科教育,帮助学生完成中等学业。翁心源经过一年补习,两年预科,于1930年进入本科学习。1934年,他以总评第一的成绩毕业,随即投身铁路事业。
翁心源的第一份职业是到粤汉铁路株韶段做实习技术员。选择这里开启他的实业救国之路,是因为计划贯通南北中国的江南段粤汉铁路寄托着无数中国人强国的希望,虽自1900年开工便因朝代的更迭与战乱饱经磨难,但从没有停止蹒行的脚步。株洲至韶关段是粤汉铁路所修的最后一段,能实际参加这个世纪工程的修筑,翁心源倍感荣幸。他从实习员做起,兢兢业业,克尽厥职,获得很快的进步,到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时已被提升为副工程师。
1937年9月,虽然抗战全面爆发,上海淞沪会战的战火正烈,计划中自粤汉铁路伸向西南的湘桂铁路还是按时开工了,可见当年我国铁路建设的雄心。处在这样一个战争与建设并行的时代,怀着强烈爱国心的翁心源自是奋发不已,他结束了粤汉铁路的后续工作便奔赴湘桂铁路柳州至南宁段的工地。全线云集了三十万民工,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景象。翁心源在筑路工地上奔波时,他的父亲翁文灏已经升任经济部长兼任资源委员会主任,但他与往毫无二致,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地工作。对翁心源这一时期的情况,他的老部下、抗战后期与他同往玉门油矿工作的叶泽宏在晚年回忆说:“我1938年夏报到时正在赶筑路基,心源领导我们负责第一分段的路线测量,以保证桥梁涵洞的施工。他对工作极其负责,要求严格,待人热情,廉洁奉公,使我深受教育,在做人品德方面也受益匪浅。他也同时受到所有共事者的爱戴与尊重。”
由于日军封锁沿海港口,为打通西南与国外的通道,已经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全力推动滇缅、叙昆铁路的建设。1938年底,在湘桂铁路将近完成时,翁心源奉调昆明,参加滇缅、叙昆铁路的建设。叙昆铁路为四川叙府(今
宜宾)至昆明,滇缅铁路为昆明至缅甸的腊戍。因为物资奇缺,筑路极为艰难,紧要时刻只好拆滇越铁路以补不足。面对困境,为抗击侵略者翁心源始终以高昂的精神投身铁路的建设。但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攻陷腊戍,昆明渐成前线,滇缅、叙昆铁路被迫停建。
停建致使大批铁路员工失业,更由于难民云集大后方,铁路部门也难以解决职工的工作。翁心源携妻子女儿回到重庆,这段时间是他极为苦脑的日子,日寇的侵略战火不仅中断了中国刚刚兴起的铁路建设,也打断了他修筑铁路兴盛国家的梦想。父亲翁文灏不愧是他的精神导师,看出了儿子思想的困境,启发翁心源调整事业的方向,为支援抗战献身石油工业。
此时,因为日军封锁了所有进口通道,大后方燃料油的缺乏已到了危险的境地,“一滴汽油一滴血”,令石油成为我国最紧迫开发的事业。父亲的启发打开了翁心源的心扉,他决心做抗战最需要的工作,投身石油工业。
恰逢这时资源委员会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战后重建国家,计划选拔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赴美学习考察,石油专业分配了四个名额,翁心源报名参加了选拔考试,以优异成绩获得赴美资格。对于留学所攻读的石油专业他有着独特的思考。彼时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工业意义的玉门油矿已经开发,但原油的运输还处在原始状态,几个出油井的油是沿着人工挖成的土沟输送到土油池,再由汽车和骆驼运到炼油厂去提炼,至于长距离管道输油更是无从谈起。
要建立真正现代化的石油工业,管道运输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片还未开辟的石油技术领域,满怀抱负又具高远目光的翁心源坚定地选择了石油管道运输工程作为人生新的奋斗方向,这使他历史地成为我国学习石油管道运输的第一人。当然,就翁心源所学交通土木专业,与石油管道工程技术并无南辕北辙的差别,在我国管道运输还是一片荒芜的情况下,选拔铁路人才入行,不啻最佳的选择。
1942年5月,翁心源渡海来到美国。虽远离祖国,但全民抗战的烽火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的考察学习。留美期间他立下誓言,要亲手在中国的大地上铺设第一条输油管道,为此,他一边在美国壳牌石油公司考察实习输油工业,一边作甘肃大油管从玉门到兰州长距离的设计研究。1943年,他完成了我国石油储运的开山之作《油管工程》,由此开辟了我国输油工程理论的研究之路。他在这部著作里系统地阐述了输油管道的技术要素,尤其在分析输油管道与石油工业的关系一章中,对我国油矿开发中的输油管道做了详细科学的分析,首次提出输油管道在西北油矿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实习结束时,壳牌石油公司授予了他“油管博士”的证书。
1944年9月,翁心源学习期满,回国在印度转机期间考察了正在建设的中印输油管道。这条用于向我国输送战时汽油的管线,自印度加尔各答港起始,经缅甸到达我国昆明,再延伸至西南各机场,全长3218公里,均由美国出资出器材并负责施工。这条管线对翁心源计划中的西北长距离输油管道提供了实际的技术数据与器材应用,对他后来在玉门建设我国第一条输油管道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中国第一条石油输油管道的建设历程
“九一八事变”后,翁文灏出任资源委员会秘书长,开始对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布局,至1938年武汉会战,海港尽数被日军占领,燃料油进口断绝,为此,已就任战时经济部长的翁文灏作出开发玉门石油的决定。玉门油矿地处戈壁荒原上的大西北,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开发极为艰难。20世纪杰出的实业家孙越崎临危受命出任玉门油矿总经理,带领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奔赴苍凉荒蛮的玉门,在石油河畔的戈壁荒滩上建起一座石油城,造就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翁心源自从决心学习输油管道工程起,建设玉门油矿变成了翁氏父子共同的理想,现在回到祖国,他不能不到石油河畔去践行铺设第一条输油管道的誓言。1944年12月,翁心源回到重庆与父母妻女团聚,但新年一过,面对国家抗击侵略者的连绵战火再也坐不住,在父亲和妻子李素英的支持下迫不及待地做起赴玉门的准备。临行前他带全家到照相馆拍摄了一张全家福送给父母,表达了此次西北壮行的决心。数日后便携李素英和七岁的长女维玲、四岁的次女维珑踏上了大西北的旅程。
从重庆到玉门油矿全程1500公里,一月的西北寒风砭骨,风沙扑面,是一年中最难行的时候,。他们一家四口搭乘油矿运货的卡车,经过近一个月方到达矿区老君庙。
当年在老君庙的石油老人都记得,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戈壁荒原上的玉门油矿来了位年轻的留美工程师,还带着夫人和两个可爱的女儿。当他的一家走进简陋的宿舍时,矿上闻风赶来看热闹的人已好奇地趴上了窗户。谁也不会想到,这位举家迁到塞外戈壁的留美工程师会是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翁文灏的长子翁心源。当得知他的家庭背景时,整个矿区轰动了,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政府高官的子弟是如何也不会来到这样艰苦的地方安家工作的。更令人轰动的是,这位眉清目秀的工程师将娇妻爱女刚刚安置下来,便顶着塞外寒风到矿区勘察地形,思考输油管道的设计了。
半个世纪后,当年略微懂事的维玲对路途的艰难已经淡忘了,但油矿艰苦的生活她还记忆犹新。他家住的职工宿舍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八卦房”,是给高级职员配备的,其实就是土质干打垒的房子,到处透风,加上半夜常听到狼叫,吓得不能入睡。夜间父亲经常在工地加班,母亲便将她放在脚下,将维珑放在身边,娘儿仨挤成一团取暖壮胆。
翁心源到矿的第二天早上便将家丢给妻子,与油矿派来的助手、机厂工程师周庚谟一起顶着风雪到现场开始了勘察工作。戈壁的风雪被他的热情融化了,他与工人一道冒严寒勘测施工的景象,多年后还令石油老人们在回忆中感动不已。
在玉门铺设输油管道,翁心源最需解决的是油管保温问题。坐落在祁连山下的老君庙地区,平均海拔在2400米以上,极端低温达到摄氏零下28度,冻土深度130厘米,从10月份开始便进入冬季气候,令保温成为输油工程的第一大技术难题。翁心源在美国实习的油田均在东海岸,亚热带平原气候保温不是问题;他考察的中印输油管道地处亚热带雨林,根本不用考虑保温,因此,玉门管道既是他的第一个工程,也给他提出了管道生涯的第一个难题。
保温作为难题对翁心源来说并不是技术的症结,根本的原因是材料的短缺,甚至无处寻找。首先无缝钢管国内还不能生产,全依赖进口,彼时美国油管正全力供应铺筑中的中印管道,通过珠峰航线空运难以满足玉门,迟迟不能到货,致使工程推迟。为此,翁心源设计了蒸汽冲管法,即在输油前先压入高温蒸汽冲刷油管使之畅通,同时起到加热油管的作用,然后输油,而没有采用加装蒸汽管线与油管伴行的技术。这完全是在战时器材缺乏下翁心源因地制宜的设计,展示了他的才华。对于管道外的保温材料更是难以寻觅。翁心源除了设计埋入管道法将管沟深挖过冻土层外,他能寻到的保温材料只有毡子。用毡子将管道包裹再用草绳缠绕固定后,下面的工艺便是现代管道工程的奇观了----将管道放入管沟后用马粪替代保温材料填充管沟。
一时间油矿的马车汽车走遍四周的农村收购马粪。据老油人回忆,孙越崎总经理曾因西北公路局阻扰运输输油管道物资的车辆,怒将七辆公路局的车辆扣押用于运马粪,可想而知当年铺筑工地运卸填埋马粪时的热闹场景。现代的工业与原始的工艺,在这对极端的矛盾集中在中国第一条输油管道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艰难,看到的是中华民族面对侵略者不屈不挠的精神,看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赤诚之心。
1945年9月,在翁心源的主持下,一条全长四公里,管径4.5英寸,从八井输油总站到四台炼油厂的输油管道建成投产,日输原油2000桶。这是我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条具有工业价值的输油管道,它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翁心源实现了他负笈海外的誓言,为此,他被称作“中国输油管道第一人”。
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储油系统
抗战胜利后,翁文灏践行自己“为抗战入政,胜利后退政”的诺言,辞退所有政府职位,于1946年6月1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国营石油公司“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使我国石油工业开始有了统一的组织机构。翁文灏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后张兹闿继任总经理),翁心源出任工程室主任。
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煤油开始在中国销售以来,至抗日战争结束,我国的燃料油市场一直被美孚、亚细亚、德士古等西方石油公司垄断着,遍及中国大地的储油库、加油站全为洋人所有,翁文灏成立中国石油公司的重要发展目标就是打破西方的垄断,在全国建立起我们民族的储运、销售体系。翁心源领导工程室肩负起筹建中国储油系统的任务。
在翁文灏的领导下,中国石油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建立起辐射全国的上海、南京、汉口、重庆、广州、天津、青岛、兰州、台湾等九个成品油销售营业所。紧随销售机构的建立,翁心源经过对全国储油现状进行考察和规划后,带领工程室的技术人员奔赴各地设计、营造及扩建了上海高桥,南京浦口、下关,汉江丹水,宜昌白沙脑,重庆黑石子,天津新河、塘沽,青岛大港,广州白蚬壳,海南榆林,以及台湾基隆等十个储油所,这些储油所全位于海岸与长江沿岸的大中城市,既便于水上运输,又有陆上交通可向四周地区输送。
每个储油所都建有储油池、装卸码头和制听(桶)厂,成品油运到后,可以直接装听(桶)销售。还建了天津张自忠、北平永定门、上海复兴岛、重庆化龙桥四个储油库和上海北站、杭州拱辰桥2个仓库,并在上海、南京、广州、青岛等大城市及台湾建了12个加油站。
上海高桥储油所是日伪时期建设的,沿黄浦江建有东西两厂,号称“亚洲第一大储油所”,战后归属中国石油公司。因为关系到中国自主油品销售全局的盘活,高桥储油所成为翁心源最为投入的企业,上任后便组织起由最得力的部下梁翕章、周庚谟为正副队长的工程队,对已经破败的设施进行修复和扩建,增建储油罐,扩建码头,更换输油系统,维修灌装设备,很快便建成了中国人第一个自主经营的大型储油所,开始向各地营业所提供油品。根据油品销售的形势,翁心源还在翁文灏的支持下,及时向美国购买了一套现代化的制听(桶)生产线,1947年12月运抵上海,仅用半年时间便在高桥西厂建成投产,极大地提高了油品销售能力。
在高桥主力储油所的带领下,至1948年底,仅用两年半的时间网络式的配套储油设施便在我国沿海与中心城市形成,储油量达到184,193吨,超过亚细亚、德士古公司,仅次于老牌的美孚。在油品储量的支持下,中国石油公司的油品销售份额达到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与西方三大石油公司并驾齐驱。翁心源其功至伟。(以上数据引自《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近代石油工业卷)
石油储运作为石油工业新型的技术,尤其在我国还是一片处女地的情况下,在技术人员中推广学习是发展储运事业至关重要的工作。翁心源把在美国考察实习的所得翻译成中文,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编辑成一套十册的专业书,提供给工程室和所属储油所的技术人员学习。他还领导编辑出版了一本题为《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业务设备现状》的书。这些书籍成为我国储运事业最早的专业知识读物,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还发挥着储运技术教科书的作用。
但一件事情的发生给了翁心源沉重的打击。我国自主油品销售份额的快速增长,引起了美孚、亚细亚、德士古三大石油公司的恐慌,联合起来制约中国石油公司的发展。抗战胜利之初,,翁文灏便计划在高桥储油所建上海炼油厂,并任命后来临危受命到玉门油矿任职的邹明出任厂长,向美国购买了两套达布斯裂化炼油装置。
中国石油公司成立后,工程室承担了炼厂建设规划与组织实施的任务,筹备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据著名炼油专家何俊英回忆,为了筹措建厂器材,他与炼油工程师詹绍启先到台湾高雄炼油厂考察,然后到东北接收的日产炼油厂搜罗器材,曾将一座蒸馏塔拆卸运回了上海。中国石油公司正式向资源委员会提出《新建上海炼油厂计划书》后,西方三大石油公司公开反对,认为上海炼油厂的建设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联合起来通过美国驻华使馆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议,威胁停止对华的原油出口。南京政府竟迫于压力下令停止了上海炼厂的建设计划。翁文灏气愤地说,西方石油公司的做法就是要垄断中国石油事业,将中国作为殖民国家。数年的努力毁之一旦,翁心源伤心以极。不能不说这个事件的发生成为了他一年后坚决留在大陆迎接解放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