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价格塌方式下挫会持续多久?
时间:2020-03-16 16:04
来源:
短期国际原油价格将随风飘,随着沙特、俄罗斯是否释出和解的风向漂浮不定、剧烈震荡,最终从低位震荡回升
国际原油价格短期震荡,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欧美股市大幅下挫之时,可谓雪上加霜。
自从1983年3月世界上第一个原油期货产品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合约开市以来,国际基准原油期货价格日跌幅超过20%的交易日,仅两个交易日,第一次是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爆发,当天国际原油收盘价顿挫,WTI和Brent原油近月期货价格分别下跌10.56美元/桶和10.50美元/桶,百分比跌幅分别高达33.00%和34.77%;第二次即是2020年3月9日,俄罗斯于前一个交易日3月6日公开拒绝沙特提议的延长已有减产协议并额外加大减产力度,之后,俄罗斯、沙特官方以不同方式发声挑起了市场份额争夺战、价格战,该日国际原油价格收盘价跌幅创历史第二高,WTI和Brent原油近月期货价格分别下跌10.15美元/桶和10.91美元/桶,百分比跌幅分别高达24.59%和24.10%。
纵观国际原油价格超过一个半世纪的变化走势,国际原油价格“短期剧烈波动、中期具有周期性、远期呈上涨趋势”的基本特点从一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但是,像1991年1月17日、2020年3月9日一样超过20%甚至30%日跌幅的情形,不可谓不多见,不可谓不是事出不凡,这其中必有“因”。虚的是什么?实的是什么?又各占几成?又有什么后果?
毫无疑问,虚的因素与成分无一不是来自于心理因素,来自于过度悲观的预期,来自于恐慌。
回过头来看1991年1月17日的大跌,那是第一次如此大幅下跌,也是迄今为止跌幅最大的一次,那是在伊拉克出兵占领重要产油国科威特驱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至一个中期高位之后的价格回落,甚至可以称得上回归修正。那次更多的是供需基本状况决定的国际原油价格的真实体现,应该说是虚的少、实的多。
但是,这一次2020年3月9日却大不同,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挫,程度虽然屈居第二,但由于是国际原油价格在持续数年的低位运行期间的进一步严重偏离全球原油供给边际成本价格的下跌,客观实在的成分不多,而虚的成分更多。
虚的因素来自哪儿?归纳起来,主要来自于大的宏观经济环境处于周期性偏弱的阶段,市场对石油需求增长的前景存在疑问;来自于热度一浪高过一浪的新能源对石油替代的超高预期;来自于市场对俄罗斯、沙特打“价格战”对全球石油供需状况的影响有些过度悲观。
宏观经济层面,新冠疫情进一步加深了市场对原本偏弱的全球经济增长的忧虑。
2月29日,在利雅得举行的20国集团(G20)财金领导人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警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19年的2.9%,此前,IMF在2020年1月发布的报告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3%。即使是2019年增长2.9%,也是该机构统计的过去10年所有年份最低的,远远低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3.9%的平均水平。同样,世界银行等机构对2020年及之后几年的经济展望亦不十分乐观。
持续不断的下调经济增长预期,虽然本质上是源于当前的经济增长弱于预期,但不免要影响市场的情绪,乐观情绪不断削弱,悲观情绪不断增强,使得负面事件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甚至达到被过度夸大的程度。
这种不断向下调整的经济增长预期,可能出发点是好的,是期望经济发展更快更好,但是过度偏离客观实际水平的预期,不仅不能带来好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一个不良结果——长期的预期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过度悲观的情绪。因此,我们在做经济预测、产业分析与预测、国际原油价格跟踪分析的时候,一直坚持相对客观的原则,既不过度乐观,也不过度悲观。
对世界经济的悲观情绪,很容易传导至国际石油市场上,会让市场对石油需求增长持续偏弱、甚至下滑的预期更强,进而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形成一个持续偏弱、甚至下跌的偏悲观甚至过度悲观的预期。
新能源对石油的替代,是过去持续了很多年的热门话题。
在高油价时期,人们对新能源的发展熟视无睹,石油产量峰值论盛行,反而是在国际原油价格进入周期性的低位运行后,新能源对石油的替代作用不断被放大,石油产量的峰值论被石油需求的峰值论取代。
过度关注新能源对石油的替代影响时候,我们可能忽略一个问题,新能源源于技术,应该被看成技术的一种特定的形式对石油需求的影响。而迄今为止,技术对石油需求的影响一直在发挥作用,近些年的影响并没有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全人类在当前的生活水平下需要消耗的石油应该是实际消费规模的数倍。有一个数据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的分析报告显示,1975~2018年,全球汽车燃料经济性从13.1英里/加仑提高至25.1英里/加仑,提高了94.66%。这意味着,单单是交通车辆这一个方面,技术进度带来了燃料的大幅节省。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在石油利用的改善方面从来没有缺位。而且从人类能源历史有相对完整的记载以来,任何一种新能源的产生和快速发展,都没有对传统能源带来“致命”的冲击,新技术及其主导下的新能源的出现与发展从来都只是对人类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弥补。
我们希望我们对新能源的期待及其对石油的替代预期没有高估,尤其是没有过度高估,否则,我们将在不久的将来因这种错误的估计而陷入困境。
俄罗斯、沙特打“价格战”对全球石油供需状况的影响,预期过于强烈。
即使官方的消息也是,沙特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决定在2020年3月底减产协议到期后提高原油产量,4月日均产量将超过1000万桶,可能接近1100万桶,而沙特的原油实际产量上限可能就在1200万桶/天附近。而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又还有多大上升空间?据俄罗斯能源部长亚历山大•诺瓦克(Alexander Novak)曾预计的,2020年俄罗斯石油和凝析油产量介于5.55~5.65亿吨之间,折合1112~1132万桶/天。这与2019年该国原油产量1125万桶/天相比仅高出7万桶/天。也就是说,沙特与俄罗斯即使敞开了大力生产原油,合计的增量亦在200万桶/天左右,而且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短则数周,长则数月。
如果没有市场过渡的恐慌情绪和过度的悲观预期,国际原油价格沿着石油实际供需状况的轨迹逐渐演变,在WTI 40美元/桶、Brent45美元/桶附近,全球石油供需将可能逐渐趋于平衡,首先对付现成本高的原油进行出清,然后是对利润不好、现金流状况不佳的原油进行出清,最后就是高投资成本的新建产能项目进行出清,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必然会相对缓和。
当然,除了俄罗斯、沙特之外,还有其他的减产协议参与国也将上调产量,全球实际增长的产量应该会高于俄罗斯、沙特两国的产量增长,但是,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下降直至低位,全球那些成本远远高于40~45美元/桶的原油产量,很可能不得不暂时关闭甚至永久关闭,这个规模不见得就比减产协议参与国约定的产量削减规模小。
总体上,“实的”就是减产同盟瓦解后,俄罗斯、沙特等参与减产的产油国不受产量配额限制,满负荷生产,恢复到2016年12月前的高峰产量,粗略估计,至多可能提高约300万桶/天的产量。如果这猛然增长的300万桶/天的产量进入市场,而不是对其它的高成本产量进行替代,那么全球石油供需过剩的形势必然非常严峻,但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不符合石油行业一个半多世纪以来的惯例。
还有一个“实的”因素,那就是新冠疫情在客观上实实在在地对全球石油需求产生了负面影响,但这终归是短期的。据行业分析机构HIS的分析报告称,预计2020年2季度全球石油需求下降380万桶/天,至9600万桶/天。这应该是历史上石油消费滑坡最快最大地一次。据英国石油(BP)统计数据显示,自1965年以来,全球石油消费出现了4次、合计历时9年的实质性下降,分别是1974~1975年、1980~1983年、1993年、2008~2009年,其中降幅最大的是1980年日均消费相对于1979年下降了264.04万桶/天。
“实的”因素对全球石油供需状况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与其实际效果一样,是相对平缓的,是一个历时比较长的过程,绝不会是如此剧烈的陡然下挫。
还有一个“实的”因素值得考虑,即俄罗斯、沙特有多少弹药储备打多久的“价格战”?媒体报道,俄罗斯财政部声称“可以忍受6~10年低至25~30美元/桶的油价”,沙特声称石油盈亏平衡价10美元/桶。他们各自官方的言论基本只能作为参考。事实上,如果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在30美元/桶附近,甚至在40美元/桶之下,持续运行至2020年底,全球的原油生产商绝大部分面临资金链断裂,不少以原油出口为主要财政收入和经济来源的国家将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和经济问题甚至政治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基本分析认定,此次国际原油价格极其少有的大幅下挫,其中“虚的”成分应该在60%以上,而“实的”成分不到40%。这种“虚实”因素六四开的构成,必然会有一个后果,即使没有任何风吹草动,国际原油价格也会快速反弹;而一旦有风吹草动,将会更加强力反弹。但是,只要没有实质性的解决方案,短期国际原油价格将随风飘,随着沙特、俄罗斯是否释出和解的风向漂浮不定,大幅剧烈震荡,最终从低位震荡回升,真正进入一个相对良性相对可持续的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