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视点

解读创新、创业与企业家精神

时间:2013-09-27 09:38 来源:

中国石油装备是从自力更生、奋发 图强开始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的,中石油装备板块已成为目前世界上 唯一陆地上中下游,几乎能制造所有石 油装备的生产制造销售企业,同时也建 立和形成了以自主研发为主、伴随引进 消化吸收的产品创新体系。而中石油则 成为一家集油公司、技术服务公司、装 备制造公司于一体化管理的世界级综合 能源公司。这艘巨型石油航母自2008年 重组以来,由当年世界500强的第25名 迅速跃升到2011年的第6名。然而,三 人行必有我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公司除了在具体石油装备产品上可以采 用引进消化吸收外,还应在整个创新研 发及商务创业体系方面了解掌握国外最 新动向,秉承持续提高的理念,继续寻 找和开发适合当前发展现状、并且能促 进产业快速发展的创业创新体系。西方 石油行业的工作实践是生发西方的创 新、创业、企业家精神概念及其体系的 基础,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由概念向创 业创新体系的深入思索。“制度重于技 术”,封建制度下无法创造宇宙飞船, 我国经济发展的量变质变是制度变迁的 结果。目前我国石油装备还处在较大程 度依靠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为创新基础的 阶段,想要最终从根本上摆脱现状、实 现超越,石油从业者就必须了解和掌握 西方的创业创新体系,通过“扬弃”, 才能为我国石油装备的可持续发展添砖 加瓦。

“创新”、“创业”和“企业家

精神”是三个重要的概念,这三个概念 到目前一直没有一个标准的、公认的定 义,笔者虽然提出了企业家精神的三个 层次论、创业学研究的三个层次论、国 家创业发展体系及其三个动态演进系统 等理论框架,但没有对这些理论框架的 相关基础概念进行必要的论证,因此, 在进一步对西方最新创业创新研究成果 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借用Allen Wyscoki 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来重新解读大师熊 比特和杜拉克两位创业创新研究大师的 创新、创业观,进而展开对创新、创业 和企业家精神的综合辨析十分必要。通 过厘定概念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 度系统地考察我国石油企业的研发创新 体系,以便使我们能更加主动、快速地 提高创业创新体系的质量和战略高度。 从另一方面讲,我国的石油装备通过自 主研发加引进、消化、吸收的国产化策 略,基本上使我们完成了石油装备的从 无到有,并且形成了体系化、系列化的 装备体系,能满足陆地各种石油勘探、 开发、炼制等的相关需求,同时海洋装 备也有很大发展。但是我们的基本策略 仍然固定在能满足现有常规需求、跟踪 和模仿世界一流公司的技术装备,总体 上还表现为研发以解决自己现有的问题 和扩展海外陆地常规油气装备与服务市 场为目的,即基本上一直目光向内,缺 乏面向国际的前瞻性眼光和研究布局, 缺少布局世界进行创业的高度和胸怀, 没有形成持续提高的创业创新体系,而 且现有体系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没有 形成与国际高端市场商业化创业有效连 结的创业创新一体化综合演进系统。

重新解读Allen Wysocki 的“创新与创业”

Allen Wysocki将个体层次的创新和 创业者分为四类(见表1)。专一创业 者(Master entrepreneurs)、创新型创 业者(Innovative entrepreneurs)、创业 型创新者(Entrepreneurial Innovators) 和专一创新者(Master innovators)。 其中专一创业者的特征是主要以创业者 的姿态出现,他们没有或很少有欲望进 行创新,他们绝对地采用创业型方法 (如愿意冒险、干劲高、希望控制环境 等)行事,没有意愿去发明或创造新东 西,当他们发现市场缝隙时则采用已有的商务模式、已有产品和服务去填补这 种市场缝隙。私有粮食经销商、食品制 造者、地方性的杂货店老板等一般都属 于专一创业者。专一创新者则主要以创 新者的姿态出现,他们基本没有或很少 有兴趣将创新商业化,他们绝对地采用 创新型的方法行事(如总是寻找新方法 来做事等),没有意愿将新理念导入市 场,一般满足于在某一固定领域进行创 新,在这一领域,他们往往受过训练并 且知道很多,当他们发现市场缝隙时则 极少愿意去开发新的商务模式、新产品 或新流程来满足市场需求。专业的工程 师、专业的科学家往往花费一生去专注 于某些公式或流程的改进,而自己却无 意将他们的创新导入市场。创新型创业 者(创业特质较创新特质多一点点)和 创业型创新者(创新特质较创业特质多 一点点)的特征介入上述两个极端之 间。在创新型创业者身上有两个重要特 征,首先是其创业者特质,其次是创新 者特质;创新型创业者倾向于先创业再 创新;他们持续寻找新的挑战,喜欢冒 一定的、可估算的风险,创业动力来源 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他们也找寻新的 方法来做事,常常表现为斤斤计较地为 他人工作,逐渐因为对公司变化的节奏 慢和对自己未来缺乏控制而失去耐心, 并最终开创自己的公司;他们一般不喜 欢用现成的商务模式、产品或流程,而 是愿意通过努力提高产品或流程的水平 来打开新的市场;当他们看到市场缝隙 时,倾向于根据他们对市场机会的洞悉 来采用新旧结合的商务模式、产品或流 程来冒险进入。在创业型创新者身上也 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是其创新者特 质,其次才是创业者特质;创业型创新 者倾向于先创新再创业;他们总是对现 状不满,总是在试图对流程等进行改造 和提高;与专一创新者只沉迷于创新不 同的是,创业型创新者不喜欢官僚主 义,喜欢变革,愿意冒险将他们的创新 推向市场;当他们发现市场缝隙时会采 用新的商务模式、产品或流程,倾向于 亲自将自己的创新推向市场。

熊比特与杜拉克:创新 型创业的理论VS实践

 

下面将以Allen Wyscoki的创新、 创业分类方法为工具展开对熊比特和杜 拉克创新、创业观的重新解读,并对他 们的观点进行比较。

熊彼特: 易被误读的创新型创 业理论 目前在国内的创新、创业研 究领域,熊彼特被一些学者尊为创业 研究的鼻祖,认为熊彼特是最早提出 “ 创新” 概念和“ 创新” 理论。但 Innovation一词在熊彼特之前就早已存 在,如英美人常用的电子词典Pocket Oxford Dictionary将Innovation解释为 “ 引入新方法、观念; 变革” , 与 我们常用的牛津、朗文英汉双解词 典的解释相似,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 提到和用到的“创新”(Innovation), 并无创业之意。学者们之所以认为 是熊彼特最早提出“ 创新” 一词, 是因为熊彼特将创新(Innovation) 与创业紧密联系到一起, 而特殊化 了Innovation(创新)的含义,导致 了当前创新( I n n o v a t i o n ) 、创业 (Entrepreneurship)定义混乱的情 形。熊彼特强调创业者通过引入创新 (Innovation)而打破均衡,从而获得 熊彼特租金即垄断利润,同时促进经济 发展,因此他实际强调的是创业者领导 的创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这种创业 是基于能够打破市场均衡的创新,强调 创新(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市场、 新资源、新产业组织)在创业者手中 被应用的结果。因此该Innovation(创 新)是在创业(Entrepreneurship)背景 下使用的,我们在翻译时应意译为“创 业中的创新”。同时,由于熊彼特所 讨论的创业都与创新有关,因此他所 讨论的创业应准确意译为“创新型创 业”。他所讨论的创业者用我们上面提 到的Allen Wysocki的分类方法应归属 于创新型创业者。由于熊比特特别突出 强调Innovation对创业的贡献,使得后 续的英文文献甚至直接使用Innovation 代替创业,如Freeman著名的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Innovation就是来 源于熊彼特的Innovation,含有创业之 意。笔者认为,熊彼特之所以只提到了 Innovation,是因为他认为创业的唯一 核心是创新,两者联系紧密,以至于过 于强调创新型创业而忽略了他所定义的 “创新”以外的其他创业类型研究,以 及后来由于技术经济学派对高新技术的 重视,使“创新”(Innovation)有被 进一步局限于高新技术领域之嫌,更加 容易引起我们的误解。实际上,用上述 Allen Wysocki的创业研究观点看1912年 熊彼特所提出的创新的5种基本形式, 就是以这5种创新为主导的5种创业形 式,显然这5种创业均以创新为特征, 即5种创新型创业。后人将这些创新总 结为熊比特创新模型I,我们将其划分 为个体层次的创新型创业。之后的1947 年熊比特转向对大企业创业的重视,提 出了熊比特创新模型II,我们将其划分 为组织层次的创新型创业。之后技术经 济学家Freeman等从国家层面出发,进 一步将熊比特的创新模型扩展到国家层 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我们将其划 分为国家层次的创新型创业体系。

总之 ,熊比特论述的“创新”实 际上就是创新型创业,他的关于创业者 的“创新”理论(个体层次的创新型创 业理论)和大公司的“创新”理论(组 织层次的创新型创业理论),以及技术 经济学派的Freeman等发展的国家创新 体系(国家层次的创新型创业理论), 这三个层次的创新型创业理论都特别突 出强调“创新”的作用并且已经形成了 世界性的影响,成为经济学研究创新和 创业的经典理论,如OECD(世界经合 组织)国家已经逐步将国家创新体系理 论在其成员国政策化,芬兰的快速发展 可以说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应用结 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学对 创业的研究一直引领着创业学的发展。 经济学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显然忽略了 弱势群体的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技术经济学 派对技术创新的过分重视,使得国家创 新体系有进一步局限于技术创新之嫌, 在我国当前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之 际,特别需要避免这一误区,因为创新 的范围远不只于技术创新。另一方面, 我国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所提出的 “创新型国家”就是一种国家层次的创 新型创业体系。明确这两点对于我国当 前的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实践,及我 国创业理论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 意义。

杜拉克: 创业是承载了创新 的系统的实践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Entrepreneurship》(Peter F. Drucker, 1985)是杜拉克的唯一一部系统论述 创新和创业的著作。对这本影响广 泛的著作首先要厘定的是, 杜拉克 在这本关于创新、创业的经典著作 中将Entrepreneurship定义为一种实践 (Entrepreneurship ⋯ is a practice. )、 行为(Behavior),并未从精神层面展 开论述,因此Entrepreneurship在该书中 既不应翻译成“企业家精神”,也不宜 翻译成“创业精神”,而应译为创业, 因此书名应译为《创新与创业》,这样 才能与该书的副标题——实践与原理 (Practice and Principle)相呼应。由于 Entrepreneurship是该书的最主要核心概 念(虽然花了近50%的大篇幅来论述创 新,但是他论述的创新完全是做为创业 成功的手段而论述的),所以对该词的 准确理解和翻译关系到对杜拉克创新和 创业思想的正确解读。

纵观全书可清楚看出杜拉克紧密 围绕创业这一中心,全面论述了创业的 三个方面: 第一篇论证创业的手段: 创新 (Innovation)。明确指出创新是创业 (者)的特殊工具,并对创新加以系统 化的完整论述,该篇将创新作为创业的 具体“技术”来论证,是全书的基础, 杜拉克在该书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熊 彼特的“创新”思想,将“创新”局 限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有经济或 社会价值的能用于创业方面的创新领域 进行讨论,虽仍继承熊比特的内生型、 外生型创新分类思想,但重新将创新按 来源分为七种,分别为来自企业或产业 内部的四种(即创新来自于意料之外的 事件、不一致的状况、基于程序需要、 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改变)和外部的 三种(即创新来自于人口统计特性的改 变、认知和情绪及意义上的改变、新知 识的产生)。

第二篇论证创业的管理:创业型 管理(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关注组织自身的创业型管理是如何成 功、高效协调创新,是从组织内部讲创 业实践管理,重点在于阐明创业型管理 及其在新创企业、已建企业和公共服务 机构三种组织中的应用;提供这三种组 织创业型管理操作指南和基本原理论 述,指出这三种组织的创业都是基于同 样的原理的,即创业型管理,对创业型 管理给予最高重视,认为正是创业型管 理这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才导致了 美国创业型经济的形成和创业型社会的 形成。指出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创业是 关于组织的创建、组织的改革发展、国 家公共部门的改革发展。该部分是全书 的管理层面论证,是杜拉克全书所要强 调的重点。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界对个体 层次的创业(型)管理研究基本上都是 继承杜拉克的这些思想的。

第三篇论证创业的战略:创业型 战略(Entrepreneurial Strategy)。关注 企业外部的市场营销,确保企业能采取 正确的战略来取得创业成功,从战略层 面论证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关键 是如何占领市场。是从外部讲创业应对 市场(或外部环境)的创业型战略。他 将创业所采取的战略(实际上是从战略 管理的角度提出的市场营销战略)分为 四种(即孤注一掷、打击对方弱点、占 据生存空间、改变价值与特性),专注 于论证关于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 从杜拉克的论述可看出,创业成 功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创新,创新是 创业持续成功的必要手段,重点强调的 是创造力在创业中的正确应用;二是创 业型管理,创业是管理出来的,并且各 种创业成功的管理原则是相同的,重点 强调的是组织管理能力,即领导力在创 业中的正确应用。三是创业型战略,从 战略的层面专注创业机会的识别、开 发、利用和整体性把握。

杜拉克的《创新与创业》虽然始 于对美国创业型经济的描述,结束于对 创业型社会出现的展望。但杜拉克对创 业型经济的讨论还处在描红阶段,只是 列举了相关的统计数据,及创业型经济 的组成特征等,并未对创业型经济进行 精确地定义及理论层次的论述,只是给 我们提出了一个大的、崭新的概念性轮 廓。在全书的结尾只是提出创业型社会 的出现可能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并未 在国家或社会层次对创业型社会进行有 深度的或系统性的理论论述。

熊比特与杜拉克创新、创业观的 比较

首先 ,杜拉克与熊比特相同的是 他的“创新”也不是广义上的可同义于 一般的发明、创造等的创新,而是可用 于创业的创新,重视创新与创业的有机 结合(这也是有时我们对创新、创业这 两个概念难以区分的客观原因),他们 均在实践层次将创新与创业的讨论紧密 地联系到了一起。只是熊比特从经济学 的角度考虑较重视结果,实际是重视创 业者对创新的利用而产生的“创造性破 坏”,即创业者通过自己对市场的理解 和自己的领导力组织企业主动地将创新 导入市场。熊比特只提到了“创业者” 成功引入创新,着重强调“创新”,而 并未对创业者、创业过程管理及如何管 理创业有足够的系统性、理论性的论 述。熊比特虽然首先发现了创新对经济 发展的巨大作用,但他忽略了对创业的 专门论述,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他受当时 经济学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局 限,未对创业中的创业者给予足够的重 视和科学论述。而杜拉克在充分继承熊 比特的基础上,既重视创新(创造力) 又重视创业(领导力),并分而述之, 使其《创新与创业》成为这一领域的经 典之作。总之,熊彼特和杜拉克的创新均是指创业过程的创新,他们缩小了创 新的含义,同时也将创业的讨论局限于 创新型创业,而后来的英文文献和中文 翻译往往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导 致创新与创业在概念上的混淆。

其次 ,杜拉克与熊比特的重大不 同——创业型管理。杜拉克从管理学的 角度考虑重视的是对创业过程的管理。 熊比特是地道的经济学家。而经济学有 “理性人”假设,只讨论“看得见的 手”——政府;“看不见的手”——市 场;而杜拉克在此讨论的创业型管理实 际上就是“摸得见的手”——管理,将 讨论领域延伸到了管理学。杜拉克视野 更加宽阔,他将熊比特所唯一依重的 “创新”归结为创业成功三要素之一: 创业的手段。他除了继续论述熊比特所 提到的个体层次创业(新创企业)、组 织层次创业(已建公司创业、公共部门 创业)之外,还将组织层次创业的讨论 由私营部门(营利性)向公共部门(非 营利部门)扩张,并将创业具体化、可 操作化为一种实践方法、流程和一种可 管理的过程,杜拉克的创业讨论几乎完 全基于他的专长——管理学(更准确地 说是他的实践管理学背景,因为他认为 管理是一种实践而不是理论)。因此, 杜拉克关于创业的探讨实际在某种程度 上讲就是管理学背景下的如何更有效地 创建公司、管理公司、管理公共部门, 并推广到如何更有效地管理社会。

最后,从宏观层面看,熊比特的 创新型创业可总结为技术推动模型或市 场推动模型,杜拉克比熊比特更加深 刻的地方是他看出了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较技术创新(Technical Innovation)更加重要,与诺斯的“制 度重于技术”异曲同工,将创新和创业 放到创业型经济和创业型社会的大背景 下进行讨论,杜拉克对创业的论述超越 了经济领域,开始系统化地向他熟悉的 社会领域扩张,在该书中他较为系统地 论述了公共服务机构的创业。杜拉克指 出,日本之所以在近代避免了印度和中 国的被侵略的命运,主要是源于其虽不 自愿却不得已地将社会创新——明治维 新成功导入日本的社会发展体系中,日 本经济取得高速发展是日本社会创新和 国家层次创业的功能表现。(而我国的 戊戌变法则只停留于社会创新状态下的 一纸空文的理论和观念创新阶段。)日 本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社会创新在日 本的国家层面扩散成功。在我国,国家 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 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 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 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 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 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 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 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 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 系。但是,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往往 被简单理解为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体 系,导致对创业的关注明显不足,忽视 了创业的专业性和重要性。我们对国家 创新体系的理解需要从社会创新和社会 创业的角度来理解,尽管首先提出国家 创新体系这一概念的弗里曼是从技术经 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为何日本取得了较欧 洲等地区快的高速经济发展。因为二战 后日本取得的惊世经济业绩,主要原因 是国家(如通产省的重要作用)主导并 参与全国范围内的技术引进和更新、企 业发展规划等,从政府的角度系统性地 来扶持企业的发展,之后日本政府的这 一套做法被弗里曼总结成现在流行的国 家创新体系理论,并得到世界范围内的 认可和效仿(特别是OECD国家)。因 此Freeman研究日本时明确指出,日本 当年引进技术是有选择性的、有市场前 景的技术才引进,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 术。所以,二战后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 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层次的技术引进型的 创业体系。创新型创业是创业的一种类 型,所以国家创新体系也只是国家创业 创新发展体系的一个部分。国家创业创 新发展体系也重视技术、知识、知识 流,但是更加强调市场导向,而不是技 术导向。所以我们应突破技术经济学家 视野的限制,沿循着杜拉克的思路, 从社会创新和社会创业的角度来全方 位考察国家创新体系,避免陷入过分强 调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用“制度重于 技术”的观点、用大创业的观点来形成 我们自己的宏观创业创新发展体系及理 论,而不是局限于西方的国家创新体系 及理论。

纵观两位大师的论述,可以明确 看出,熊比特对创业创新的论述具有理 论性强的特点,而杜拉克的论述则实践 操作性强。在这两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大 师级学者的论述之后,创新与创业随着 实践的发展其讨论也越来越多,目前相 关的文献也随之大量出现。

理解创新、创业和 企业家精神之间关系

我们力图在上述对杜拉克创新、 创业论述的重新解读的基础上,综合现 在西方的最新创业研究成果来试图对创 新和创业加以辨析,同时也对企业家精 神进行相应探讨。

创新存在范围虽广,却不与效益 直接关联 创新可从技术、产品、体 制、市场、管理、制度、文化等多方 面、多领域来定义,在这些领域中,只 要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的东西被发现或创 造出来就形成创新。创新可分为个体层 次的创新、组织层次的创新和社会层次 的创新。创新强调的是新,但创新与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无直接关联。创新可 表现为各种发明、学术论文、专利、创 造、创意、新概念、新认识、新技术、 新境界等。创新能力与智商关系密切。 创业是具有多个维度的复杂事件 尽管创业研究在美国、欧洲一直得到 蓬勃发展,但是在关于什么是创业等 一系列基本概念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存在很大分歧。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讨 论创业就有7种不同的且公认是比较 的经典的、堪称大师级(他们分别是 Knight、Hayek、Schumpeter、Mises、 Kirzner、Shackle、和Lachmann)的定 义。创业含义处于不断演进之中,同 时学者们也在不断进行着新的综合,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为创业是由7个 方面构成:创建一个组织;识别并开 发创业机会;创造力/创新;对资源的 态度;冒险;追求增长;创造价值。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atthias Benz从创 业的目的出发指出,从大量创业学术 领域的实证研究可总结创业主要是一 种非营利活动。作为一个创业者,他 们往往认为更高程度的自治、更加广 泛的自身技能运用和创造机会实现自 己理想较单一的金钱回报更有价值。 因此Ander Hoffmann博士指出,创业 之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是因为不 能将创业看成是一个单一的事件。 综合国外对创业定义的争论,我 们认为创业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 组织、社区、国家或社会等,在特定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以发 现或创造某种机会为切入点,通过组 织、协调各种可用资源来从事一种符合 自己/组织/地区/国家/社会愿望或利益 的事业的持续的、试图创造价值的行动 过程。从利益取向方面可将创业划分为 私利性创业和公益性创业两方面,在这 两个领域中,只要创业者开创的事业不 同于以前(包括从无到有创建组织或在 原组织基础上的新的扩张)或到异地开 创相似的事业就是创业。创业具有以下 八个维度:

● 从创业的本质属性上看,创业 是一类行动,一类实践,一类试图创造 价值(金钱、自我满足等)的行动。创 业的本质是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 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因此从这点看可 充分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 社会行动,要看行动效果,最关键的是 看创业主体。因为条件,规范往往是自 己给定的。因此,从创业主体入手研究 创业才能抓住要害,举一反三,纲举目 张。从创业主体的分类出发,研究创业 的三个层次是笔者下篇的论述重点;

● 从创业主体的角度来看, 创 业的主体可以是个人(创业者)、组 织(创业型组织)和国家(创业型国 家);

● 从创业的主观目的来看,创业 能使创业主体(个体、组织或国家)从 一种生存状态改变到另一种生存状态。 创业追求的是个体满足【心理满足、经 济满足和事业满足(成就感等)】、组 织满足与社会满足,创业与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密切相关。创业是关于组织创 建、组织扩展、国家/社会发展的;

● 从创业的外部动机来看,可分 为贫穷推动型创业和机会拉动型创业;

● 从创业成功所需条件来看,创 业主体(某一领导个体或某一领导集 体)必须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才能保证 组织/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带领组织/社会 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而任何 组织的生存都必须具有自己的生存价 值,这就需要创业主体能不断创新才 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或社会需 要,所以创业持续成功和不断发展的 主观条件是创业主体具有创造力和领 导力,而创业成功的客观条件就是创 业环境的适合与否;

● 从创业的过程及特征来看,创 业具有机会导向、创造性地整合资源、 创造价值和超前行动;

● 从创业所属研究领域来看,创 业的概念主要在社会科学领域使用,是 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关注 的研究对象。创新则涉及面更广,涉及 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管理 创新等几乎所有的方面;

● 创业的客观功能及其在社会、 经济活动中的宏观层面定位有以下几方 面:创业为科技创新提供平台,能推动 新发明、新产品的出现,有利于企业或 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或国 家核心竞争力的获得和强化;创业者能 以最快速度抓住出现的经济发展机会或 社会发展机会,进而开创事业,扩大经 济活动边界,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完善, 有利于市场竞争主体结构的合理化,创 业对于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国际竞 争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终推动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创业的实际结果 来看,创业与形成实体、实业、实力有 关;创业能解决我国目前的有效供给不 足,有利于填补大量的市场空隙和新产 品开发的不足;创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 力,是解决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的途 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创业活动 的兴起将创业者推向了整个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中心,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利 于创业型社会的形成;创业活动充分保 障了社会良好的流动性。

创新、创业和企业家 精神的内在联系

创新可对创业有贡献 却非必然导 致创业 多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新 知识等新的东西,不一定面向市场的 需要。部分创新还是“灵机一动”的结 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创业是直接 地面向市场或社会问题,没有市场或社 会背景创业不必存在,也无法存在,但 是没有市场的创新是完全可以存在的。 Willie博士等(2003年10月)对荷兰、 芬兰和爱尔兰三国实证研究表明创新与 创业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表2)。 再以前苏联为例,他们有着强大的科技 力量,技术创新水平很高,曾经第一个 把人类送到月亮,但是其创新发明严重 与创业脱节,创业活动水平低,科学家 们或创业者们无法成功地将科技创新通 过创业导入市场,导致经济系统运行不 畅而垮台,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和社会 发展。因此即使全民参与创新而且产生 大量创新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从国家 层面上看,既要有创新体系也要有创业体系,必须全面构建国家创业体系来完 成创新的扩散,将创新送到最终用户手 上。在各层次上,只有有效地将各种创 新和创业体系完善结合,才能产生经济 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从社会学研究扩散的角度对创新 与创业的解读 从社会学研究扩散的角 度可将创业看作“创新的扩散”的手段 而存在的,创业可以看成是建立创新扩 散渠道的奋斗过程,即某种创新一旦在 概念层次被人们接受,也就是开始了它 的扩散过程,形成实际创业机会的可能 性就逐渐增加。创新的扩散不仅是一个 技术事件,也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也就 是多个个体对新构想的主观感受沟通的 过程。通过这种社会化的沟通过程,创 新的意义才逐渐显露出来。创新不能自 行传播,创新要被扩散和接受,仅有明 显的益处是不够的,事实上,在实施阶 段,创新经常以失败告终。比如我国的 “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是 一种重大的社会和政治创新,但在实施 创新扩散的过程中很快就失败了,使这 场国家层面的创业中途夭折,因此创业 的价值就在于完成创新的最终扩散。扩 散是一种社会变化,可以被定义为社会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它 是一个特殊类型的传播。这里讲的扩散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创业,但含义 比创业更广。从Charles博士对各阶段 技术创新的发展与商业化(创业)过程 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创新的扩散过程是 复杂的(见图1)。创业的成功可基于 单独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 新,也可依赖于综合创新。Roger还指 出,一个社会系统的结构可以促进或阻 碍创新在这个社会系统中的扩散。社会 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极为关注社会结构 对于扩散的影响,“就像研究血液循环 而没有有关静脉和动脉的知识,不懂得 社会结构就研究扩散同样是不可想象 的”。因此研究创业、开展创业都离不 开对社会结构的了解。如同经济社会学 所认为的那样,经济活动是嵌入社会网 络之中的。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创新是内容,创业是形式。在我国现阶 段,只有将创新与创业有效结合才能促 使创业型国家/社会彻底形成。创新是 将创业向高端引领的利器,是保障创业 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特别是 在当今社会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的情 况下。没有创新,难以实现高速发展, 难以给事业带来质的飞跃。创业是创新 的载体和形式,是将创新商业化或社会 化的过程。没有参与创业的创新只能停 留在发明、技术专利、学术论文或理念 阶段,创新就成为空谈。创业者(主 体)必然涉及组织的管理、规划,涉及 人际协调,所以必须具有领导力,而创 新者则不一定,创新者可以是纯技术专 家、纯管理学者等,创业者和善于创新 的科学家、学者之间的差别是十分显著 的。熊彼特的创新型创业没有给创业的 要素——领导力——给予应有的重视高 度。因为没有领导力,就不能创建和带 领创业组织不断走向胜利,就没有将各 种科技创新嵌入社会的能力,就没有将 创新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就没有创业的 成功,而创新也就和普通的发明创造一 样了,进入不了市场化的过程中,也就 发挥不了应有的经济和社会作用,这也 同前苏联和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许多科研 成果被束之高阁所具有的命运一样。从 国家层次而言,创业是创新的主要拉动 力之一,因为创业需要创新做支撑,使 创新成为需要,从而激发创新,拉动创 新。创新是促成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是提高创业水平和确保创业的持续稳定 发展的主要手段。没有创业的创新是空 中楼阁,没有创新的创业是死水一潭。 因此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创业与创新 进行有机结合,其关键是构建一套先进 的创业型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使我国 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的形成成为现 实。

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和创业的灵魂

企业家精神是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以创造力和领导力为双核心、以创 业主体发现并抓住创业发展机会,与环 境进行交互作用为创业切入点(即企业 家精神开始与环境发生反应),在整个 创业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表现是以风 险和不确定性的预测能力为基本点,以 专业化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保障、以敢于 承担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胆量为支 撑,在创业过程中通过释放(创业者个 体、创业型组织和创业型社会的)企业 家精神的力量,来完成创新的社会性扩 散,在整个创业过程中以张扬个性、以 人为本、面向未来和促进个人发展、组 织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终极追 求目标。企业家精神除了体现在创业活 动中以外,还表现为平时个人的一种思 维方式和处事行动风格,组织的一种文 化和行为特征以及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制 度设置等。 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与创新、创业 研究相伴随,企业家精神主要是指创业 主体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创新型创业是企业家精神的最典型 反映,创新与创业是企业家精神的主要 表现形式和主要功能,创新、创业只有 在企业家精神的统帅下才能最大限度地 发挥其对国家/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 展的重大作用。企业家精神是创业型社 会的时代精神、核心文化的内核。之所 以定义企业家精神的双核心为创造力和 领导力可从杜拉克大师的一段话中得到 印证:对于任何一个“现有的”组织机 构——无论它是一家企业、一个教会、 一个工会组织或一家医院——而言,要 是不进行创新的话,那它就会迅速地走 向衰落。另一方面,对于任何一个“新 生的”组织机构——无论它是一家企 业、一个教会、一个工会组织,或是一 家医院——而言,要是不进行管理的 话,那它就会走向崩溃。缺乏创新是现 有组织机构衰败的最大原因,而不懂得 如何管理则是新生组织机构瓦解的最大 缘由。从杜拉克的这一段话中可看出, 创造力(体现为创新)、领导力(体现 为管理)是组织(企业、教会、工会 等)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企业 家精神激励创新、创业,是创新、创业 的灵魂所在,企业家精神的最终落脚点 在三个层次的创新和创业。图2为企业 家精神与三个层次创业之间的关系示意 图。中国现阶段以及今后很长时期内的 企业家精神将在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和谐 社会和创建创新型国家理论指导下得到 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成为我国创建和发 展创业型经济和社会体系、实现我国伟 大复兴的终极动力。

提升石油创业创新体系 助力科技商业腾飞

为了能使我国的石油装备业成体 系地大规模占领国际市场,我们在此通 过回顾大师们的创业观点重对高科技、 创新体系、创业体系等加以认识,以反 思如何持续完善创业创新体系,为走上 体系化的创业创新之路寻找启示。 Drucker(1986)认为,高科技只 是创新与创业中的一个领域。有许多 创新出现在其他领域中。高科技是构 想者和领路人,它们的重要性体现在 质变上。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高科 技是创造明天的,而不是创造今天。 1970~1985年间,美国的高科技产业 带来的就业赶不上烟囱工业丧失的就 业(约560万个)。在此期间,美国经 济中增加的所有其他就业人数为3500 万人,都不是由高科技而是由“中科 技”、“低科技”或“零科技”的新企 业带来的。世界计算机业直到70年代末 才开始赢利,也就是说经历了30年的亏 损期。非高科技创新型创业所占比重之 大也证明了上述爱尔兰大学实证研究结 果的代表性。林毅夫等则通过经济学数 学模型的精确表述说明了相似的观点: 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后发优势来实现技术 追赶的内生增长模型,证明落后国家可 以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获得比发达 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并使得落后经济 最终收敛到发达经济,如日本二战后的 崛起就是该模型最好的例证,我国持 续多年的高GDP增长率也说明了虽然欧 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研发费用 一直高于我国,但其经济发展速度确低 于我国,因此正确的态度是国家发展要 围绕创业而不是围绕创新,虽然创新是 创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以从本质上讲,国家创新体系 是一种社会化的创新体系,其目的是促 进技术发展(创新结果)和创业的有效 结合。而目前社会上提到的国家创新体 系关注于国家的产业高级化,重视以高 科技等创新为主的知识流,面向的对象 是宏观层面关注的整体区域、产业,以 及国家的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各个企业 虽然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对创业的关 注程度不足。从创业的角度看,国家创 新体系关注的是为各种企业(初始创业 和既存企业)提供创新性的素材,而并 不关注于整体创业系统。应该说国家创 新体系面向的创业群体是高知识阶层, 而有关专家认为的以“新创意、小投 资”为最佳途径的平民创业,依照3S 原则“标准化、简单化、专业化”的特 许经营创业以及大量的农村创业等大都 不涉及高科技,但是这些创业往往也有 很高的业绩,如现在始于农村创业的严 介和在2005年升至胡润中国富豪榜的第 二位,资产达125亿元,国外的非高科 技创业成功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沃尔 玛、DELL等。另一位由于创办小额贷 款发展农村成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 斯也是社会创业的成功者,他通过在孟 加拉国创办农村银行来发展贫穷农村的 成功也证明了他的社会创业(零科技型 创业)与国家创新体系无关。另外,从 提高就业率方面讲仅仅强调国家创新体 系是不够的,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 体系的理论在全面指导创业实践时就显 得软弱无力。任何一个国家高科技领域 的创新型创业发展都必须以创业型经济 做支撑。因为国家创新体系注重技术创 新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整体产业的高级 化,重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就业 率不是论述的核心。因此高技术固然重 要,但不是唯一的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 会发展的创新。我们赞成诺贝尔奖获得 者诺思的观点:制度重于技术。因此, 在创业型社会来临的现实面前,我国应 进一步拓宽视野,除了考虑高新技术 外,还要深入考察流程、管理体系、制 度、甚至文化,能构建有坚实理论基础 的、能指导和繁荣全方位、多层次创业 的宏观创业理论体系。

西方的整个社会体系是由经济体 系为主导而形成的,政治体系是经济体 系的附属品,所谓的民主、两党制只是 欺骗民众的道具而已。西方经济体系完 全由华尔街等金融集团与全球垄断性或巨型工商业寡头联合集中掌控,其独裁 性强于我国封建时代的帝王统治。而国 家创新体系缘起于西方技术、经济体 系,因此在我国必须经过本土化改进, 因为我国的传统是社会体系由政治体系 主导,经济体系从属于政治体系。因此 与国家创新体系相比,国家创业创新发 展体系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如前所述,国家创新体系实际上是一种 国家层次的创新型创业体系,且随着 近些年的对技术发展的重视越来越突 出,使国家创新体系在理论上往往在 程度上被理解为国家技术创新型创业 理论,在实践层面则越来越演变成了 一种国家层次的技术创新型创业发展 体系。特别是仅局限于经济学视角来 理解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很明显, 国家创新体系未对创业者/创业主体的 主观能动性给予应有的关注高度。未 考虑诸如沃尔玛(WallMart)、麦当劳 (Macdonald)、戴尔(DELL)等世 界级企业的创业发展史对我们的启发, 这些企业明显不是主要从高科技创新的 角度来创业和发展企业的。伴随着我国 近些年经济飞速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 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只强调高新 技术的国家创新体系不能适应我国当前 多层次、多层面的创业实践,更谈不上 指导我国的整体性创业发展了。比如日 本、前苏联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某 种程度上说是超过我国,但是我们的 创业发展状况较好,GDP的发展超过了 独联体和日本。在创业型社会为了加快 发展,在我国要完成创新型国家和和谐 社会的创建,仅仅有国家创新体系是不 够的,还必须重视国家创业创新发展体 系的建立,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各种创新 与多层次的创业实现有机结合,才能实 现强国战略。我们需要对我国的创业发 展实践进行理论性的总结形成具有中国 特色的国家创业创新发展理论体系。因 而我们提出国家创业创新发展体系是基 于我国国情在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多层 次、全方位创业研究在创业环境塑造方 面精华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国家创新体 系、区域创新体系只是国家创业创新发 展体系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国家创业创新发展体系 的提出在实践层上,主要基于我国社会 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如二元结构,东西 部差异,大政府、小社会等。为了更好 地将多层次的创业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总 规划,该体系同时兼顾两点:一是在和 谐社会精神指导下,发展创业理论和鼓 励大面积的中科技、低科技甚至零科技 创业,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失业和农村 就业这一社会问题,提高就业率,带动 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发 展滞后问题,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实际 贡献;二是在创建创新型国家精神的指 引下,重视高科技创新在高端创业和国 家未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从根本上提 高创业层次,逐步实现产业高级化,引 领我国逐渐走向以高级创新为主导的创 业型国家,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做出实际 贡献。这两点对于我国目前和将来的发 展都具有深远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 意义,可同时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 济长期高速增长的要求。

综上所述,能满足社会需求、企 业需求和生存的技术就是好技术,不一 定是高科技,比如我国各陆地油田所形 成的各种特色技术有着极强的本地油田 适应性,这虽然是我国陆地石油开发进 步的具体表现。但是,面对广阔的国外 市场,我们的特色技术往往不能有效市 场化的原因也就是我们的特色技术过于 依附于自身油田的具体条件,未能系统 化地从国际创业的角度考虑商业化、市 场化的问题,难以推广到国外的高端市 场,因为我们不了解国外油田的具体技 术装备需求情况,不了解大型西方油公 司内在的商务运作、作业体系和采购体 系,不具备有的放矢的能力,对国际市 场无从下手,如我国完井技术及装备目 前就面临这样的尴尬。这些是我国石油 行业创业创新行业为成体系的典型写 照,要想国际化我们强大的陆地技术装 备体系,除了加大国际市场市场开发力 度外,我们对自己所有特色技术的系列 化、体系化,思考好如何将这些创新与 商业性的创业系统地结合将极大地推动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化步伐。

体系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初我国 石油行业起步时国内与西方有着巨大的 差距,从器技层面的模仿便是最有效率 的追赶。然而,这个差距现已大大缩 小,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过之而无不 及,我们已经处在需要整体研究思考西 方石油行业技术装备发展体系的节点, 已应汲取其优点和长处创造我们自己的 高效创业创新体系,从而实现对西方的 整体性超越。与当初我们发展石油工业 不同,现在改革开放、全球化的浪潮让 我们的石油装备竞争在西方列强兵临城 下的情况下,业界必须深入了解西方的 创业创新体系,而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跟 踪仿制别人的高科技。搞清创新、创 业、企业家精神的概念有助于正本清 源,使我们能够从根部汲取西方创业创 新的精华,消化吸收到自己逐渐构建起 来的中国石油创业创新体系;应用新的 创新创业体系促进我们在高科技领域和 国际商业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早日打破 长期以来西方石油装备技术领先于我们 的局面;通过中国特色创业创新体系的 形成,来打造我们持续不断发展的世界 级石油装备与技术体系和全球布局的商 业化体系。而有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创 新、创业和企业家精神标准定义,是能 否建立和快速发展出系统化的创业创新 理论的关键起点,因为创业创新理论的 形成取决于能否有一个标准的基本概念 系统。寻找恰当的观察视角,解读经典 论述;通过对创新、创业和企业家精神 概念的探讨和辨析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这 三个概念;对这三个概念的梳理有利于 更加清晰区分国家创业创新发展体系和 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明确国家创业创 新发展体系是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宏 观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运作体系。创 新、创业概念的辨析使国家创业创新发 展体系在理论根部整合提高国家创新体 系成为现实,对引领我国的创业创新研 究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步入新的阶段, 将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