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油气行业这场结构变革的风暴中,地缘政治、能源秩序、低碳转型三股力量交互作用,将全球能源生态搅得变幻莫测。地缘政治博弈下,各国基于自身战略利益对油气资源展开角逐,能源秩序重构意味着传统资源分配与市场格局被打破重塑,而低碳转型则是大势所趋,对高碳的油气行业形成巨大冲击。三者共同作用,使得能源安全不再只是保障供应稳定,还需兼顾低碳发展要求,共生博弈由此轰轰烈烈拉开序幕。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院士认为,全球变化的警钟长鸣,碳中和绿色发展目标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石油石化行业作为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主力军,如何在确保能源安全基石稳固的基础上迈向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然成为横亘在我们面前亟待攻克的核心问题。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会长刘宏斌表示,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和石油天然气进口国,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全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超过了2400家,产品种类和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陆上油气钻采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滩浅海油气钻采装备国产化率超过70%,炼油化工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5%,部分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石油石化装备产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复杂局面中确保能源安全,需更高效、可靠的装备来提升油气开采与输送效率,降低供应风险;面对低碳转型压力,又需借助技术创新,开发出节能减排、适应新能源协同发展的装备。这场技术革命不仅关乎油气企业的生存发展,更是全球能源体系平稳过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它预示着行业将在创新驱动下,迈向一个兼顾安全与绿色的全新发展阶段。
产业变革下“三桶油”的硬核技术装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装备制造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已成为打造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载体。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内最大油气生产企业,中国石油一直高度重视装备制造发展,将高端装备制造确立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推进核心装备迭代升级和国产化进程。
中国石油集团副总工程师、昆仑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广生称,去年以来,中国石油圆满完成了支持我国首艘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建成入列等重大项目关键装备的研制任务;成功完钻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持续保障国家“西气东输”;中俄东线等重大能源战略通道建设,为端稳端牢“能源饭碗”,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中国石油正大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重点聚焦深地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炼化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应用场景,加快推进高性能钻采、输送、动力、新能源装备的研发与迭代,加大关键炼化装备、核心物探测井装备及技术软件的国产化攻关力度,全力打造装备制造业务高水平战略支持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加快我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发挥好种子队和主力军作用,助力“双碳”战略落实,推动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俞进表示,中国海油在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打造海洋油气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强基工程,深入推进海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海洋装备设计建造中心建设,助力推进海洋油气技术装备的高质量发展。圆满建成“深海一号”能源站,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和13项国内技术首创,打造“璇玑”“海基”“海葵”“海经”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技术装备产品,成功开发应用富碳天然气制醋酸、甲醇、丙烯腈及碳纤维等产品,牵引产业整体向价值链的高端、高附加值环节的转移。上线运行勘探开发数据湖平台,发布“海能”人工智能模型,推动业务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数字化、数字模型化,建成投产一批“智能油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厂”,海上平台无人化率超17%,建成投用我国首个“双频5G+工业互联网”智能炼厂,在“隐形资产显形化”和“隐性风险显性化”两方向重点发力,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成功投运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的CCS示范项目和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推进海上油气田清洁生产,全面建成渤海油田三期岸电应用工程,完成日排1万方以上火炬气全部回收利用,以实际行动守护碧海蓝天。
近年来,中国石化的设备综合实力实现了跃升,设备设施在大型化、集成化、国产化、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水平不断提升。相关负责人表示,高端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方面,研制开发了一批自动化、高性能、绿色化完井装备。特深层钻机解决了大型钻机高净空底座稳定性难题;电动固井装备实现固井作业远程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和“一键固井”;超深井连续油管作业机整体作业效率提高30%、自动钻塞效率提高50%以上;高性能流体与材料广泛应用上,开发的多种高性能流体材料解决了高温、高压、复杂地层钻井难题,研制的纳米滑溜水等酸化压裂液及核心材料,为顺北、元坝、涪陵等油气田增储建产提供了支撑。工程软件迈向自主化方面,开发的远程决策系统具备井场数据远程汇聚等功能;自主开发油藏动态三维测井软件平台LogPlus2.5,已实现规模化应用,成功替代进口软件。
装备技术革命对油气业的深刻影响
石油石化装备技术革命新浪潮将给油气开采、炼油化工、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带来多方面深刻影响。在油气开采产上游,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可提高油气采收率,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优化开采流程,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如通过精准的油藏监测和开采技术,提高单井产量,摊薄开采成本;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技术革命将提升采收率效果突出,可使钻井作业实现“操控一键化、流程自动化”,大幅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机械钻速,降低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助力深海、深层及非常规油气开发。
随着技术发展,特种钻机、高适应性智能化井下仪器、极地能源开发装备、海洋工程系列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为深海、深层、非常规及老油田等复杂油气田的高效绿色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挖掘更多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推动炼油化工产业的升级转型。在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下,炼油化工产业加速向结构优化、产品高端、创新驱动方向发展。如炼化企业通过发展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等新一代技术,提高“油转化”效率,生产更多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减少低附加值产品外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高效节能的炼化装备和技术,如先进的裂解炉、压缩机等,有助于降低炼油化工过程中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同时,通过能量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借助先进的装备和技术,能够更精准地控制炼油化工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更清洁高效的油品、高端润滑油及其基础油、石油基碳材料和石化产品,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带动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与升级。石油石化装备技术革命促使装备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特种钻机、海洋工程设备、高端阀门等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装备技术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扩大市场需求。油气行业的发展以及技术升级需求,为装备制造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方面,新增油气产能建设需要大量的装备投入;另一方面,现有装备的更新换代以及技术改造也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了商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以石油钻采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炼油化工设备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技术革命将进一步推动这些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工程技术服务发展。
油气田开发、炼油化工项目等对工程技术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包括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等环节。技术革命要求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推动工程技术服务产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加速能源转型。石油石化企业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借助装备技术革命的力量,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如发展制氢、储能技术等。
例如,陕鼓集团EISS4.0能源互联岛方案,融合储能技术和能源互联岛技术,帮助用户降本、减碳、增效,推动能源向多元化、低碳化转型。推动产业融合。石油石化装备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将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和业态。例如,油气开采过程中的伴生气回收利用与新能源发电相结合,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同时,石油石化企业利用其在基础设施、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

油气行业新契机:人工智能革命性突破
中国工程院张来斌院士表示,能源供需的不平衡、资源枯竭的风险、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压力,以及国际局势的动荡,都让我们面临严峻挑战,在此大背景下,数字化变革浪潮又汹涌袭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等的迅猛发展,作为当下人工智能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正以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重塑行业发展格局,为行业带来新的契机。从精准的数据采集到智能的生产优化,从高效的设备监测再到及时的安全预警,这些先进的技术全方位渗透到行业各个环节,借助大模型技术,石油石化企业能够深度挖掘海量实时数据背后的价值,精准洞察市场的动态,合理研判资源分布,高效管控生产流程,优化供应链管理,进而实现更为精准的需求预测、资源配置的优化,推动整个行业朝着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大步迈进。
张来斌院士强调,石油石化行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只要牢牢抓住这一技术变革的契机,就能在困境中突围,实现破局发展。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俞进称,中国海油将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继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绿色转型、深化数智应用,探索行业未来的无限可能。以“数智融合”激发行业技术装备发展新活力。随着通用大模型能力持续提升,AI+研发设计、AI+智能制造、AI+智慧运维等应用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深入推进行业人工智能研发、生产,打造更多行业应用场景,以场景化应用为牵引,在智能化感知技术应用、数据驱动的风险穿透分析、流程优化与工具智能化、生态协同与闭环管理等方面发力,加快成为智算资源的供给者、应用场景的转化者和产业生态的培育者,为我国能源装备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振声表示,数智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化浪潮为行业带来机遇与变革,数智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构建全业务流程数智化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分析,精准预测管道运行状况,优化管输方案,我们将加快数智化基建,培养数智人才,推动业务流程再造。行业调研数据显示,在当前环境下,行业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确保生产设施持续稳定运行、优化措施安全高效执行,以及最大化提升资产表现。
未来几年,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是生产领域数字化以及数字孪生建设的投资,都将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致力于大型的生产数字化交付的斯伦贝谢北亚区董事总经理柯宁先生称,斯伦贝谢深知要实现持续实施优化措施、提高资产业绩表现并且实现资产最大化价值将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如何打破数据孤岛,让生产数据高质量地为我所用;二是如何打破学科领域壁垒,实现生产全链条协同运营;三是如何融合物理模型与数据模型,进行高可信度的AI人工智能预测。“我们坚信,数字化是解决这些挑战的核心关键,这也是行业的普遍共识。”柯宁认为,数字化生产领域正呈现出三大趋势:首先,数据的集成和整合,而非简单地储存和迁移;其次,建立从地下到地面,从井筒到场站的全链条一体化分析能力;最后,将行业经验与物理模型融入人工智能应用和大模型。如何实现这样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成功落地?斯伦贝谢OptiFlow与OptiSite平台是一个生产全价值链路的集成与共享平台。可高效地利用和管理数据资产,将数字化应用的理念和价值贯彻到从油气藏到井筒再到场站的全链路设施中,确保它们始终高效地运行在最优的参数和效率之下。
柯宁表示,斯伦贝谢将以数字化为引擎,加速传统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缩短数字化应用落地的周期,深化科技创新,助力能源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力量张来斌院士强调,尽管大模型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挑战,技术应用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在推动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石油石化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需要解决数据安全、模型透明等等技术和伦理问题。张来斌院士还指出,未来的能源体系是智慧驱动的,是高效协同的,更是绿色可持续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全球合作为纽带,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共同点亮能源新时代,让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同行,让科技点燃绿色未来。

cippe:汇聚全球智慧“大国重器”首发舞台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石油石化装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振威国际会展集团董事长张学山备产业在智能化、绿色化方面有显著进展,特别是在特种钻机、海洋工程设备等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对推动行业在复杂能源生态中实现了结构性突破。以“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cippe)开幕式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振威国际会展集团董事长张学山在表示,今年cippe有52家世界500强企业同台竞技,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近20家“国家队”集中展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成就,航天科技、中国中车等企业的跨界融合创新成果,生动诠释了央企在能源革命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作为全球三大氢能盛会之一的北京国际氢能展览会全景展现氢能全产业链的创新突破,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石油石化技术装备是油气能源行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是能源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是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撑,对我国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至关重要。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俞进盛赞,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历经二十五载,已成为“大国重器”的首发舞台,更是全球能源企业洞察趋势、共享机遇的“金色名片”。cippe二十五载砥砺前行,见证了石油石化行业的沧桑巨变,也为行业的技术交流、成果展示搭建了高规格的广阔平台。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振声说:“cippe汇聚了全球的智慧与力量,推动了无数新技术、新装备的诞生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生产力的提升,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场技术革命不仅是装备的升级,更是能源系统的重构。未来十年,石油石化装备将在智能化、绿色化、深海化的轨道上,毫无疑问将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稳定器”与“创新引擎”。让我们拭目以待,静候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