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休斯2011年第四季度的财报和2012年第一季度的预期显示,其在北美地区营收保持了增长,但利润率略有下降。“这是一个标志,即美国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特别是页岩气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它意味着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其结果是对用户有利,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通过竞争,服务商自身会做出一些调整,因此他们的利润空间有所减少。”胡泊对记者开门见山的提问,回答简明扼要。
综合考量 准确判断
《石油与装备》:吸引贝克休斯参与中国非常规油气开发是出于怎样的判断?
胡泊:中国非常规油气的前景令人振奋。毕竟现在从各种机构报道的数据表明,页岩油气的资源呈上升趋势,从之前是美国的7%~8%到现在已经超过美国的储量,势头向好。
贝克休斯有一个专门的团队——“Core Team”,是专门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设置的一个指导性组织,即由高层制定出公司在全球非常规领域的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等相关策略,以及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我们着眼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发展,目前要积极参与国内项目积累经验,同时培养国内工程师与工作人员队伍,并已经开始布局提升在国内的装备制造能力,以减少成本和缩短时间。中美、南美等非常规油气开发项目都采用了类似的方式。
《石油与装备》:对于目前有报道的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量,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您怎样看?
胡泊:这是一个远景资源的数据。是根据页岩区块的延展面积、地层厚度,以及其中有机质的含量、成熟度、岩石孔隙度、含气饱和度等计算出来的总量,因此这样的数据的仅具宏观指导意义。
真正有意义的数据是可采储量,而对于页岩油气来讲应更近一步为技术可采储量。因为页岩油气必须经过后期的改造技术,才能够实现通过商业规模开采,而这部分恰恰是最不确定的。我认为,在未来的两三年都不会十分确定,因为目前中国尚处于勘探和试验开采的初级阶段。
目前所掌握的数据可以作为我们非常规资源整体性政策的一个参考。其数据准确性对于油服公司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投资方却是非常重要的,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投资力度以及对某一区块的热情。
这个“量”意味着什么?
《石油与装备》:目前国内展开的关于非常规关键技术及装备方面的科研攻关,一个重要目的即降低采购国际油服公司而产生的高额费用,您对此怎样看?
胡泊: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大规模商业化开发阶段,与国际油服公司合作仍旧是可行的。这由非常规油气开发的特点决定,即需要大规模的储层改造,因此“量”能够作为一个保证。即使总体的利润空间有限,但作业量和营销额很大。
中国有页岩油气资源并需要开发,而必要的改造又一定是大规模的,因此所有的油服公司,无论是本土或是国外都将从中受益。更直观的说需要打太多的井,尤其在初期对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这个工作量绝非哪家公司能够包揽,即便将全球的力量都集中到中国。因此这是大家共同合作、实现共赢的一个过程。
对于目前的建井成本,即便在国外任何一个页岩区块,其初期费用都比较高,因而需要在作业过程通过不断优化逐渐降低,因为没有一个技术能够适应所有的区块。我们在美国的一个例子,初期打一口井需要35天,随着作业时间增加,单井建井周期可以降至15天,这样费用减少的程度可想而知。
《石油与装备》:国际油服公司在中国非常规开发中将会发挥哪些优势?
胡泊:与掌握成熟技术、经验丰富的油服公司合作的好处在于,他们应用在成熟区块总结出来的经验,可以很快知道从哪几个方面找出问题的关键,学习曲线将会很陡。
贝克休斯在此方面拥有一整套体系,甚至为每套体系命名,执行程序都有着严格规范,包括执行人员都需要培训、认证。当然并不是拥有了这些成熟的体系就见得有多么高明,而是可以知道应该从哪里着眼、着手去做展开工作,按照同样一个标准、系统操作,可以减少对未知关键问题的筛选时间。
《石油与装备》:非常规油气开发的特点决定需要小公司和社会力量参与,在中国他们是否同样拥有机遇?
胡泊:在美国,油田服务业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公司的营收在增加,市场份额在却在下降,尤其是大公司情况更是如此。究其原因,在于即便各大公司开足马力,调动了几乎全部的力量投入在非常规勘探开发领域,也无法填补不断增长的服务缺口,因此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一些中小服务公司见缝插针,从整个油田服务市场分走一部分份额。
国内新出台页岩气发展规划中关于开放、合作的内容,是一个可喜的发展势头。将页岩气划为独立矿种,开放给全社会,只要有相应的技术、资金能力的公司都可以参与。将他们组织起来,有助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大事做成。
这样的模式也是美国页岩气成功的经验。之前绝大部分是小公司在做,现在可以说大部分,因为一些大的油公司开始介入,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区块。
非常规没有一劳永逸
《石油与装备》:国内公司目前在经验借鉴、技术创新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胡泊:国内油公司的科研机构和装备厂商必须研发自己的技术、装备,因为他们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这同样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
首先应该回到原点,做好基础工作而不急于铺开。美国五年飞速增长之前,经历了五年的缓慢进展,再向前有近三十年的不断探索,这个过程一直在做的是摸清地质规律、储层规律、改造规律,摸索特别适用本地区规模开采的技术的工作。
中国需经过对盆地、区块储层条件、生油气物质基础、地应力情况研究后,确定开发计划,再进行评价、开采实验,成熟后铺开。
《石油与装备》:中美两国发展非常规油气在技术层面的差异我们是否已经遇到?
胡泊:就对国内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规律而言,初期我们和国内的公司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我们从美国引进应用于具有类似地质条件区块的技术,运用到国内的页岩油气井。差异我们已经遇到,某些技术在国内运用过程中发现并不完全适合。
其中,技术的实施程序、工具的选择是有所不同的,需要进行优选,如压裂规模、压裂液的添加剂等。
此外,美国水资源丰富,在压裂改造采用水作为介质是比较现实、经济的选择,目前都是采用减阻水进行大规模的水力压裂。在中国非常规资源丰富的许多地区是缺水的,因此这也在催促着公司开发新的技术,实现技术革新,需要找到新的压裂介质、压裂方式。当然新技术的掌握也自然会相应创造更多利润,这是个正循环。
《石油与装备》:调整和适应的工作进展的是否顺利?
胡泊:贝克休斯在不断地优化技术选择,寻找适合中国的技术。
例如我们在施工中便发现了一个曾经忽略的问题:在美国,分段压裂一般采取每段4~8簇进行射孔、压裂。而在中国实际作业时发现,有时即使选择3簇压裂也会出现砂堵的情况,寻找原因发现压裂泵水马力达不到要求,无法提供设计所需的排量。因此我们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簇数以保证压裂效果。
另一方面,作为相关泵的国内生产企业,在我们发现问题之后,他们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产品研发、升级和改造都是一个最为直接的促进。
贝克休斯预计通过近1~2年,与中国公司共同摸索适合的技术与服务模式,为迎接开发高潮做好储备。
登高望远 未雨绸缪
《石油与装备》:对于大规模商业化开采时将要面临的问题,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胡泊:页岩气是一种战略资源,发展它必须同样站在战略的高度去布局。
持续研发能力 装备是实现技术的手段。压裂、泵送等地面设备随着发展变化的幅度不大,装备厂商需要做的是研发出相适应的产品并保证生产能力;不断需要研发和改进的是井下的装备,如封隔器、滑套、桥塞等分段工具,以及相关的改造方式。
国际油服公司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一定研发经验和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较快研发制造出相关的技术装备。而某些国内的研发机构和生产厂家,虽有一段时间的发展但存在力量分散的问题,油田所属的研究院、装备制造厂,仍在整合过程之中;另外一个特点是虽然整体科研工作伴随了石油工业几十年的发展,但真正对于单项技术的连续研发程度不高、具有延续性的技术储备不足,同类的项目重复设置。
管网建设 美国的管网是商业化的管网,由第三方公司运营。这样一个“收费路”的方式,大家都可以使用。我希望国内能够通过页岩油气的开发来促进国内管网的商业化,让它变成公共资源,使得页岩气的使用成本能够降低。在这个期许实现之前,估计在一段时间内,除三大油公司外的参与者将会采取其它的方法,如就地发电等。
美国的管网虽然发达,但页岩气开发仍遵循“天然气跟灯走”的原则,居民、用户在哪,真正大规模开发时便着重在周边进行。
环保压力 环保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中国更为突出。特别是页岩气的开发牵涉对资源的大量使用。中国应该做好法律、法规的未雨绸缪,如在这方面着手对美国某些立法比较成熟的州进行调研,来帮助保护环境并最有效的利用资源,特别是水的处理和重复使用,国内油气行业在探索、储备相关技术的阶段,国家管理机构也应该同步有所储备。
后勤保障 这同样是由页岩气开发的规模而派生出的。国内目前进行的试验还处在单井阶段,动用设备较少,作业相对方便管理。但进入规模生产的阶段后,对设备、资源的动用非常大,如果在同一油田需要6台钻机同时作业、对6口井进行压裂,设备、人员等如何进行调配,加之路网、运力等因素交织在一起,难度较大。美国的路网比较发达,社区的功能比较完善,设备调配以及人员的食、住、行等相对比较好管理,而我国相应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那时,各公司之间的竞争便不完全是对设备、技术的掌握,而是谁能够更有效实时调动相关设备、物资和人员。后勤问题将来很可能是个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