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油田增产处理新工艺集锦
时间:2017-10-10 15:18
来源:
油井增产处理工艺是提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俄罗斯已研发并采用了油井的热化学处理工艺、热化学与压力脉冲处理工艺、用盐酸和聚丙烯酸的油水井综合处理工艺、压裂油井产能恢复新工艺、油水井系统处理工艺、采用 AC-CSE-1313新型成胶组分进行油井增产处理工艺,收效明显。为此,笔者收集并整理相关技术资料以供业内了解、交流。
油井热化学处理工艺油井热化学处理工艺是利用金属钠与水反应放热和生成碱的特性,将包覆有铝皮的钠棒,放置于油井的产油井段,然后使铝皮破裂,钠棒开始与井液反应,由此产生大量的热可加热近井地带地层,将胶质沥青质和石蜡沉积熔化。此外,它还产生的热碱液可清除地层污染。为实施该工艺,可将带铝皮的钠棒装入带孔容器后再与油管连接,下入 油 井 产 油 井 段, 再 将 0.5~1m 3HCL 溶液通过容器外围循环,以破坏铝皮,待钠棒与水化学反应完成后,即可将油井投产。俄罗斯的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对该工艺进行的首次试验表明,该工艺具有极高的增产效果,油井投产后产油量增加1 倍以上,增油有效期约为 1 年。该公司在 4 年期间共用该工艺处理了 100 余口油井,均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
热化学与压力脉冲处理工艺为了对油井进行热化学 - 压力脉冲处理,可首先将 1.5kg 钠棒组装成圆柱后,再将起爆装置放入其中,然后将其放入用带孔容器中,用测井钢丝将其下入处理井段,之后在地面引爆,钠棒表面铝箔被破坏,金属钠同水反应,经过 1.5h 后,再用装有 3kg 钠棒的带孔容器对该井段地层的近井地带进行重复处理,处理后地层压力可在 50 秒内升高6Mpa,地层温度上升 540C,改善地层与油井的水力连通,使油井增产原油。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油井产油量上升了 1 倍多。
盐酸与聚丙烯酸组分油井处理工艺
油田开发过程中油层近井地带渗透率会逐渐降低,造成低渗透油饱,小油层被堵,高渗透小层过早见水等问题。其结果使能量低的可采储量不能采出,油井的产油量降低。为提高增产效果,技术人员成功开发了一种用盐酸和聚丙烯酸组分处理油水井的新技术工艺。盐酸可溶解和排出灰岩成分,而聚丙烯酸会产生有机羧酸钠,并且水解,可使黏土物质发生结晶畸变,使含大量的 K + 、Na + 离子的黏土失去膨胀能力。该种新技术工艺可在最低渗透小层发生反应,即可使整个地层的吸水能力和产油量增加。在俄罗斯,用盐酸和聚丙烯酸组分对注水井进行处理,使该井吸水能力由 100 上升到 540m 3 /d,产油量由 70 上升到 120t/d.。压裂油井产能恢复新工艺压裂增产的有效期短是因为凝胶(压裂液)分解产物、砂子微粒、黏土和稳定的油水乳化液在裂缝和地层孔隙空间的淤积,导致地层裂缝和表层堵塞。用水力冲击抑制 -压降作用的工艺被技术人员研发出来。该工艺将蜡溶剂或酸液挤入地层,清洗地层裂缝和近井地带,并立即排出反应产物。俄罗斯在捷夫林斯克 - 鲁斯金斯克和波夫藿夫斯克油田的 11 口压裂油井上进行了新工艺的试验, 日增油量为 106.8t/d。
油水井的系统处理工艺
俄罗斯技术人员研发出一种油水井系统处理工艺。该工艺在选定的范围内一次性处理油水井近井的地带,非均质地层的近井地带,分两阶段或多阶段进行处理,按照选定的程序处理油水井,改变地层的渗滤流方向,根据具体油层和整个油田的地质物理条件,选择近井地带进行施工。目前,油水井系统处理工艺已在穆拉夫连科夫、苏托尔明斯克、文加普罗夫、萨莫特罗夫、马蒙托夫和西苏尔古特等 73 个油田实施,实施地层系统处理工艺的增油量已超过 2.5×106t。该工艺已在俄罗斯境内广泛推广应用。由此可知,采用确定的近井地带处理工艺对地层进行系统处理是提高油田产量与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为了进一果,就必须开发油水井的综合处理工艺,并将地层系统处理工艺与地层水力压裂、地层周期(不稳定)处理和钻水平井等合理结合。AC-CSE-1313新型成胶组分一 种 新 型 成 胶 组 分 ——AC-CSE-1313 化学剂在俄罗斯被研发和均衡吸水剖面工艺时,可提高处理的波及率和增产效果。其工作液内含有可形成固化凝胶的配价核心,将其注入地层后,可在高渗透层段形成坚固的隔板,而在低渗透层,其强化微粒可分散在地层孔隙空间内,驱出其中的残余油。该化学剂已在西伯利亚不同地质物理条件的油田实施,并已大面积广泛推广应用。油田现场应用效果表明,采用该化学剂可使剩余储量投入积极开发,并且稳定晚期油田的产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