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石油工程院士——王德民(下)
时间:2016-06-07 15:59
来源:
作者:宫柯
1976 年,在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开始拨乱反正的转折之际,王德民奉命完成了“大庆油田5,000万吨原油产量稳产十年采油工艺规划”,1978 年8 月调离采油工艺研究所,任命为大庆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
推进稳产 限流挖潜
大庆长垣上的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全面投入开发,5,000 万吨十年稳产的前五年立足于原井网、老流程和现有的自喷开采工艺尚可支撑,但是后五年的持续稳产将面临极大的困难,油田综合含水上升到60% 之后,自喷开采工艺无法维系产液量的成倍飙升。
王德民审时度势提出了转变采油方式的宏大构想,组织领导了自喷采油转变为机械采油的系统工程论证。这一方案的确立意味着业已成熟的与自喷采油相配套的绝大多数工艺技术将被淘汰,装机下泵之后是否还能够做到分层采油、分层测试,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国外的大油田多数是海相沉积,虽然大量使用机械采油,但是层系相对简单,通过多钻井分层系开采的办法规避了同井多油层的矛盾。陆相沉积的大庆油田别无选择,必须要在每一口采油井钻遇多油层的条件下实现高水平的转抽。从1980 年开始,在王德民的组织领导下集中了一千多位采油工程师分系统联合攻关,相继研发成功了抽油机井10 项、潜油电泵井8 项配套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为大庆油田5,000 万吨连续十年稳产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证。
1985 年8 月,王德民担任大庆油田总工程师。在第一个十年稳产规划即将如期实现的鼓舞下,开始制定5,000 万吨再稳产十年的规划,这时候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增加可供开采的石油地质储量。大庆油田开发初期核定的22.6 亿吨地质储量当中未包括厚度0.5 米以下的一批薄油层,按照当时的采油工艺技术这部分油层不具备开采条件,因此未列入储量统计表,统称为表外储量。王德民把大庆油田第二个5,000万吨十年稳产的挖潜目标定在改造表外储层上,提出了应用限流法进行压裂改造薄油层的攻关课题,亲自带领项目组研究表外储层的岩心力学特性,引进设计软件,优化定位射孔和压裂施工的水力参数,筛选残渣少、携砂能力强的水基压裂液,经过室内的反复实验和施工现场的多次尝试,终于突破了国外普遍放弃开采厚度0.5 米以下薄油层的禁区,使80~140 多个厚度大于0.2 米的薄油层依次裂缝填砂得以改造,降低了原油流入井筒的渗流阻力,在表外储层大范围沉积的生产试验区获得了平均单井日产10 吨以上的好效果。限流法改造表外储层的压裂技术的研发成功,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封禁多年的储量仓库, 使沉睡的6 亿多吨原油转化为可供稳产接替的新增可采储量,以每年5,000万吨的原油产量计算,大庆油田再稳产十年无需再为资源不足担忧。
1987 年7 月,中共中央邀请七位在科研事业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年专家到北戴河海滨度假,王德民位列第三,受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亲切接见。1988 年,国家科委向王德民领衔发明的“限流法压裂工艺”项目颁发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发现机理 聚驱夺冠
世界上任何油田都无法逃脱资源越采越少的结局,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采收率,是各国采油工程师竭力竞争的焦点。1991 年开始担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的王德民,主管科技工作,他把三次采油当中的注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研究,确立为大庆油田在高含水后持续高产稳产的主攻方向,领导全油田的科技力量未雨绸缪,展开机理研究和矿场先导性工业应用试验。王德民不仅是这一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提出者和组织者,也是亲自从事实验研究的实践者,他率领科研团队在筛选适合大庆油田油藏特征的聚合物过程中发现了粘弹性能够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机理,并应用这一理论上的新认识成功地解开了注聚地面流程剧烈震动,井下抽油杆严重偏磨等一系列工程方面的难题,为注聚合物驱油转入矿场工业化推广开辟了降低成本、简单易行的技术途径。
通过连续几年的国内外技术交流、项目引进和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在大庆油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聚合物化学助剂生产基地和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应用基地。实践证实,聚合驱油使大庆油田的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平均提高了10 个百分点,即每注入一吨聚合物可增产120 吨原油,从而使全面进入高含水阶段的大庆油田不但年产油没有下降,反而使5,000 万吨以上的稳产期延长到27 年,以主力油田采收率平均高于50% 的夺冠指标,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1994 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始,王德民因在油田开发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首批院士。
1998 年,他领衔研发的“聚合物驱油技术”再次获得了国家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如今,中国工程院群英璀璨,各行各业的院士风采彰显出国家强盛的科学技术实力。蜚声海内外的王德民院士,耄耋之年依旧站在石油开采工程技术高端的最前沿,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事开拓性的新技术研究,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在国际石油论坛上连篇引起轰动,被国际石油学会授予“终身会员”。2009 年“何梁何利基金”评审委员会把这一奖项的最高荣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王德民院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