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石油故事

李达海—— 台湾现代化炼油工业的开拓者 (下)

时间:2016-12-27 14:52 来源:
抗战胜利,李达海随金开英奉调赴台湾参加接收日本战败留下的石油企业。由于大后方各界人等胜利后都在向内地迁移,飞机票难购,李达海只好搭乘顺风汽车,走走停停,先到重庆,绕长沙,转武汉,再搭乘油矿局的油驳船顺长江到上海,一路走来竟用了四个月的时间。1946 年 2 月 11 日,李达海乘美国军用飞机到台湾松山机场,第二天到达高雄炼厂。从这天起至 1976 年 6 月赴台北出任台湾“中油公司”总经理,他在高雄炼厂整整服务了三十年。
 
参与重建高雄炼厂
 
高雄炼厂经美机轰炸,满目疮痍,一片废墟,蒿草长有人高。一位外国石油公司的工程师考察炼厂后在报告中感慨地写到:“不知丛林将战胜人力, 或人力将战胜丛林” ,对重建炼厂极为悲观。但接收炼厂的所有中国员工在金开英和厂长宾果的领导下,发扬老君庙不畏艰难发奋图强的精神,在百废待兴物质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重建工作。李达海初到高雄便提交了一份炼厂修复计划,表达了他对高雄炼厂的热爱与责任。1946 年 6 月,高雄炼油厂正式成立后,他被分配到炼务组。炼厂共有两个蒸馏工场,由于第二蒸馏工场破坏较轻,第一期修复工程首先对第二蒸馏工场进行修复,委任李达海负责。这是炼厂的核心装置,让他领衔这项修复工作,与他在玉门负责搬迁安装嘉峪关炼厂的经历有关,高雄有此经验的仅他一人。李达海的性格就是遇到的工作越大越重越困难,他越兴奋越能激发他的才智。高雄比之玉门,炼油装置要大得多,也先进得多,而材料的缺乏更甚。由于缺乏材料,他和同事们自力更生,利用库存现有的材料拼凑加工对装置进行修复,虽然困难重重, 李达海却如鱼得水,修复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1947 年4 月 18 日,一期工程第二蒸馏厂修复投产,日加工原油 6000 桶,约816 吨。所产油品销售大陆沿海城市。李达海初战告捷,这是中国人自产油品首次打破外国石油公司的垄断,对开辟国内市场民用销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二期工程重建第一蒸馏工场蒸馏装置期间,李达海又获得了一次技术提升的机会。因为“中油公司”缺乏建设大型炼油厂的技术,次年11 月,“中油公司”与美国环球炼油公司签订技术合同,美方派来一位材料工程师,由李达海担任中方合作者。这使李达海接触到现代炼油工业的器材样品、 规格以及采购、安装等系统的知识,为他成长为现代石化企业的首脑打下愈加坚实的基础。第一蒸馏工场于 1948 年 3 月重建竣工,投产后初日炼 6000 桶,半年后增至 10000 桶。其后,李达海又参与领导了对第二蒸馏厂的改造。高雄炼厂逐渐恢复了它东亚第一炼厂的地位,李达海也在重建高雄炼厂的实践中展示了他的才华。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1949 年后大陆与台湾隔绝,中国石油工业也一分为二,李达海只能在海峡对岸完成他的人生抱负。
 
台湾石化工程建设的开拓者
 
台湾大规模的石化工程建设是从 1953 年开始的,李达海作为台湾搞石化工程最出色的技术人员,参与领导了台湾现代石化工业开拓时期的整个过程。1956 年,高雄炼厂建设第一套触媒裂解工场,因与美国富乐公司合作,李达海被派往美国实习。实习期间,李达海到富乐公司的每一个部门都工作一段时间,对美国石化工程技术及管理有了全面的了解,极大地提高了他的工程技术水平。回国后,他先后参与领导完成了铂煤重组工场、触媒裂解工场、生产航空汽油的烷化工场的建设,使高雄炼厂踏上了现代化之路。1962 年 4 月,台湾“中国技术服务社”与美国莫比油公司合资的慕华联合化学公司建厂,总投资两千三百万美元,总公司调李达海担任工程经理。这是台湾企业第一次与外国公司合作建厂,在半个世纪前是个极大的工程,面对技术力量和人员的不足, 李达海将工程细化,交由台湾国营企业支援建设。李达海精心组织调配,使施工的各单位配合紧密,进度稳步上升,仅用了十八个月便建设完成 , 令合作的美国工程师赞叹不已。1964 年 4 月,台湾“中国技术服务社”与美国海湾油公司合资建设润滑油厂,李达海调任润滑油厂建厂经理。李达海对工程愈加得心应手,指挥台湾“中油公司”各支援单位配合施工,进展非常顺利,至 1965 年 4 月,仅用一年便建成试车。由 于 李 达 海 出 色 的 工 作,1966 年 7 月升任高雄炼厂技术副厂长。这期间他做了一件开创性的台湾石化事业——建设连接港口至炼厂的大林埔输油工程,包括输油管道、可供十万吨级油轮的外海浮桶油码头、栈桥式深水码头、卸油设备、储油槽。1967 年 3 月 25 日开工,计划五年完成。李达海兼任工程处处长,面对这项全新工程的挑战,李达海引进世界先进的工程管理办法组织施工,使工程高速高质量地进行。1969 年 3 月 14 日,台 湾“ 中 油 公 司” 订 造 的 伏 羲 号十万吨油轮停泊在刚落成的外海浮桶码头卸油,通过海底管道输入大林埔储油槽,作业如行云流水,一次成功。工程提前三年完工,创造了历史奇迹。由于李达海建设石化工程的突出成就,1965 年被台湾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工程奖章。
 
宝岛台湾经济起飞的功臣
 
1972 年 11 月,李达海升任高雄炼厂厂长,1976 年 6 月,出任台湾“中油公司”总经理,直至 1985年离任。台湾的石化工业一直引领着台湾发端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经济起飞,经过十年的发展,到李达海主持石油石化工业时,台湾以“十大建设”为标志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虽然连续经历两次石油危机,但李达海带领高雄炼厂和“中油公司”迎难而上,以坚忍不拔的努力不仅化解了危机,而且将宝岛石油工业推向现代化的高峰。李达海任职期间继前任之努力,将高雄炼厂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完全炼油厂,产品品种从汽油、柴油、煤油、柏油、船舶燃料油、润滑油,到乙烯、丙烯、丁二烯、芳香烃类化学品。高雄炼厂雄踞东亚,成为享誉世界的炼化企业。在李达海掌舵台湾 “中油公司”的 9 年里,是“中油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他领导建设了林园石化工业区、台湾北部的桃源炼油厂,成立“炼制研究中心”应对世界能源危机,建立炼化输储、行销机制,建立完善进出口成品油、天然气机制和进口国际原油机制,将以高雄炼厂为龙头的台湾石化工业建设成国际化的联合企业,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台湾塑胶业世界第一,依仗的就是台湾石化工业的发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生产的人造纤维、布的产量,成为全球纺织业最大的上游供应来源。李达海出任台湾“中油公司”总经理之初,正逢勘探方面由于在台湾岛上及周围海域钻探成果甚微,出现了采油不如买油,取消勘探的呼声, 李达海认为勘探具有高风险,但也是高回报的工作,没有大的发现,只能说“还没有发现”,持久以恒必有收获。再则,只有手握自有油源底气才足,才有对外谈判的筹码。他耐心地给同仁作工作,最终制定出公司勘探、炼制、储运平衡发展的战略。

多年过去,台湾石油界人士仍对李达海的这个决策由衷地敬佩。1980 年爆发了持续八年之久的“两伊战争”,使全球陷入第二次石油危机, 油价上涨威胁世界经济,宝岛台湾亦不可幸免,油料供应出现危机。 李达海沉着应对, 游说中东,造访沙特首脑。经诚意交流,欧佩克石油会议通过决议,增加供应中国台湾每日三万桶原油。台湾“中油公司”原油供应很快得到缓解。越 是 困 难时刻,越能展现李达海高远的目光。台湾经济低迷时期人心惶惶,减缓投资成为全岛的共识,李达海却认为这是公司发展的机会,决定投资兴建第四轻油裂解工场,并且扩充生产汽油设备,建设岛上南北两个加氢脱硫工场。这遭至众多人的反对,认为在经济正遭受困难时建厂徒增负担。李达海耐心地解释说, 经济不景气时建厂,工程公司正无生意可做,只好削价竞争,建厂成本就可以大幅降低,等厂建好了,经济也恢复了,正好赶上对石化产品需求的增加。后来的事实全如他所料,证明他的确胸有丘壑,对事物的判断独具慧眼。
 
推开海峡两岸交往的大门
 
1985 年 3 月,李达海出任台湾“经济部长”,离开了服务 43 年的石油工业。李达海赴任时正值台湾 “总统”蒋经国准备开启两岸新关系的转折时期,李达海坚定地站在蒋经国一边促进两岸关系的改善。他上任后仅月余,便在 4 月 28 日公开他的施政政策:不干预与大陆的间接贸易。他认为政府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控制对大陆的间接贸易。这实际上默许了台湾民众通过香港与大陆交往做生意。是年 7 月 4 日,李达海又宣李达海(右二)、金开英(右三)在台湾“中国石油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布台湾对于两岸转口贸易采取三原则,即 : 不与中共通商、不与中共驻香港单位人员接触、不干预转口贸易。这是台湾当局首次公开表示对两岸转口贸易采取默许的态度,使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取得了 “合法”的地位。可以说,李达海秉承蒋经国旨意亲手推开了海峡两岸交往的大门。1988 年,李达海在玉门的老长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孙越崎自香港打通了他的电话,与他共同回忆了在玉门的同事之情。四十余年的别离,听到老长官的声音李达海激动不已,他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回家看看。1993 年,李达海退休后回到阔别 47 年的大陆探亲,拜会老长官孙越崎和玉门同事、 联大和南开校友,旧雨袍泽相见聚欢,血浓于水的情感挥之不去。似乎大陆回乡之旅完成了李达海人生最后的心愿,次年 11 月 13日突发心脏病仙逝,走完了他为理想辛苦操劳的一生,享年 75 岁。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