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石油故事

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创建者谢家荣 (上)

时间:2017-10-12 15:40 来源:
谢家荣先生是我国经济地质学宗师、矿床学巨匠,同时他对石油地质学的贡献亦是开创性的。正因为他在我国石油地质学的成就,使他的人生愈加辉煌。他晚年坎坷的命运,令他作为一个大师级的知识分子更具社会意义。

中国第一份石油地质报告
 
谢家荣,字季骅,1898 年生于上海一个富裕之家,1910 年进入上海制造局兵工学堂附属中学学习。1913 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家中有 7个孩子,实难供养他读高中,父亲命他弃学,去当学徒,他不从。恰逢工商部地质研究所来沪招生,原本招取高中毕业生,他以初中学历报考,竟考中入所,可见其聪慧。入学后,他一方面半工半读,一方面挤用时间补习高中知识。三年学习期满,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分派到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地质调查所是 1913 年成立的,是我国最早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南京政府成立后改为中央地质调查所。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三位中国地质学奠基者先后担任该地调所所长,他们培养的地质人才均成为我国地质学及地质分支科学的开创者。谢家荣进入地质调查所为他的人生打开了广阔的道路。
 
1918 年,谢家荣由地调所派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进修两年。1920年 12 月,甘肃发生强烈地震,震级8.5 级,死亡 24 万余人,其惨烈在世界地震史上罕见。谢家荣不畏困难,参加由翁文灏率领的西北地震调查组。到兰州后,调查组分三路,谢家荣带领一组向西由青海翻祁连山到玉门, 然后经河西走廊回兰州,这是中国人对大西北进行的首次科学考察。
 
谢家荣到玉门后,对玉门的石油地质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写出了 《甘肃玉门石油报告》 , 为此,他的玉门之行实现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石油地质调查,写出了中国地质家的第一份石油地质报告。 遗憾的是, 此时的中国,风雨如晦,辛亥后北洋军阀的混战使经济本已落后的中国无力顾及玉门石油的开发,令谢家荣的考察成果只能束之高阁。
 
1922 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章鸿钊任会长,翁文灏、李四光任副会长,会员 26 人,谢家荣被选为学会书记,即秘书长,时年 24 岁。1930 年,谢家荣出版了《石油》一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石油地质与工业的发展史,以及我国石油的分布与开发,这是我国第一部石油地质学专著,由此奠定了他中国石油地质学开创者的地位。

为抗战找油
 
“九·一八”事变爆发,翁文灏出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秘书长,领导全国战备经济建设。他首要关注中国的能源问题,加紧寻找石油资源。谢家荣积极追随翁文灏,将寻找石油作为自己重要的研究方向。他根据翁文灏的部署,对最有希望产油的陕北和新疆进行了考察。全面抗战后,又对四川盆地的石油进行了考察和研究。1931 年 7 月,中央地质调查所派谢家荣、王竹泉、潘钟祥等到陕北调查,兵分两组,谢家荣带一组赴延长。此次调查为 1934 年孙越崎率队勘探延长油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4 年 12 月 6 日,陕北油矿勘探处在延长 101 井出油,这是我国完全由中国人将地质和钻探科学结合在一起打出的第一口获得工业油流井。谢家荣的地质调查是实现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一环。
 
国 外 地 质 家 曾 多 次 论 述 中 国缺少石油生油条件,翁文灏为了鼓舞中国地质家寻找石油的志气,于1934 年 1 月 13 日在地质调查所做了一个石油地质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演讲,即《中国石油地质问题》,提出了七个地质调查和理论研究方向。谢家荣完全接受翁文灏的论述,对翁文灏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35 年完成了《中国之石油》一文,第一次绘制出了我国油田及油页岩的分布图,并在文中根据陕北、四川盆地的评价对翁文灏提出陆相生油问题给予了精当的说明。1937 年,谢家荣发表《中国之石油储量》,进一步将我国含油区划分为陕北、四川赤盆、准葛尔、塔里木四个区,并运用苏联地质家毕利宾的石油储量计算法, 根据当时的石油地质资料,计算了我国的石油储量为 18,200万吨。虽然估算仅包括陕北、四川、新疆等地的资料,但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计算国家的石油储量,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艰难的抗战八年

1933 年,谢家荣凭借地质学的成就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年会上当选为理事长, 时年 35 岁。 1934 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南迁至南京,遂北平成立北平分所,谢家荣出任分所所长。次年,他又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36 年,他卸任北平分所,着手创办我国第一份地质学学术刊物《地质评论》。具有中国气派的石油地质学,开创之初的论文大多发表在这本刊物上。经地质学会大会推举,谢家荣任编辑主任,章鸿钊、李四光、尹赞勋、袁复礼等分别担任各地质分科编辑。
 
“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占领北平。 谢家荣既没随地调所南迁,也没随北京大学师生南迁,留下处理北京大学地质系遗留财产的保护问题。伪政权成立后,教育局局长曾找到谢家荣家,请他到日本人控制的北大任校长,被他坚决拒绝。但在此前,他将地质系实验室珍贵的实验器材铂金坩埚抢救出来,拿回家交给夫人吴镜侬藏起来。1938 年春,谢家荣决心逃离北平到重庆面见翁文灏, 便化妆出逃,从天津坐船到香港,再经广州,取道广西贵州, 到达战时的首都重庆。翁文灏已出任政府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见到心爱的弟子从敌占区来到大后方,非常高兴。因为正是用人时,他告诉谢家荣抗战大后方要做的事情太多,无需再到西南联大教书,建议他到资源委员会江华矿务局去办矿。他欣然应允。很快,他被任命为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委员兼江华矿务局经理。安 顿 下 来 后, 谢 家 荣 给 仍 身陷北平的妻子吴镜侬写信,叫她想办法带孩子逃离北平。吴镜侬带孩子离开北平到天津坐轮船南下,此时我国沿海港口都被日军占领和封锁,只好到绕道越南。谢家荣闻讯到越南海防去迎接妻子和孩子。吴镜侬将北大地质系的铂金坩埚也带来,为安全起见,谢家荣将坩埚交给中国驻海防领事馆领,了却了一桩心事。
 
1940 年 6 月, 交 通 部、 经 济部协调成立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谢家荣任总工程师,1941 年10 月工程处改为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谢家荣任处长,后去掉“西南”二字,直称矿产测勘处。抗战期间,谢家荣在大后方为支援抗战,不畏艰难,跋山涉水,像一名普通的勘探队员一样风餐露宿,寻找国家需要的矿藏。粗略计有:煤、铁、铜、锌、铅、钨、镍、银,对四川的石油天然气亦进行了深入的勘察与研究。
 
谢家荣先将家安在昆明西门外,1940 年 10 月, 日军飞机轰炸昆明,弹落谢家荣住所附近,全家险些遇难。 谢家荣在这个职位上做了 12 年,直至新中国诞生后的 1952 年成立地质部,才结束测勘处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主要进行了矿产的勘探、开发与研究,最终他成为了我国矿产学、经济地质学一代宗师。
 
民国第一批院士1948 年 3 月, 民 国 政 府 中 央研究院经多年的筹备和推选,终于选出 81 位院士,这是中国推翻帝制迈向现代国家拥有的第一批院士。谢家荣与翁文灏、李四光、黄汲清、杨钟健等地质大师同被选为院士,可见谢家荣在科学界的地位和声望。这年十月,谢家荣在中国地理学会年会上宣读《江南探油论》的论文,他满怀豪情地说:“中国必有油,而且不一定限于西北,四川、陕西,就是贵州、广东、东北(热河和黑龙江),甚至江南的江、浙、皖、赣、湘、鄂等省,也未必全无产油的希望。”他首次提出东北产油的希望。仅十年,谢家荣的这些预测都成为现实。
 
但就在这个时刻,解放战争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向江南推进。蒋介石看到无可挽回的败局,将台湾作为撤离大陆的落脚点, 向台湾撤退。他制定了将知识界名流,尤其是研究院院士撤离大陆的计划。胡适亲自找到谢家荣,动员他到台湾,并承诺提供极为珍贵的机票,谢家荣拒绝了胡适的好意。谢家荣要留在大陆迎解放是有根源的。他主持的资源委员会测勘处从不挂国民党党旗,也没有国民党党团组织。这与资源委员会委员长、他的老师翁文灏及继任者孙越崎厌恶党阀、科学救国的思想是一脉相传的。他对国民党的腐败早已失去了信心,将建设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已成为他的信念。他的长子谢学锦在浙大学习时便是追随共产党搞进步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次子谢学铨解放前夕任唐山交大铁道管理学院学生自治会主席,因上了特务的黑名单而奔赴解放区;他唯一的女儿谢学瑛更在 1946 年便投奔了解放区。这样的家庭无论如何是不会追随蒋介石败走台湾的。
 
1948 年 10 月,资源委员会委员长孙越崎决定率领资源委员会所属工矿起义,号召部下坚守岗位,保护财产,迎接解放,办理移交。谢家荣积极响应孙越崎的号召。他有意放弃了到新西兰参加太平洋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留守南京保护矿产测勘处。为防止国民党败兵抢劫, 保护测勘处的财产和科学资料,他组织起应变委员会,自任主任委员, 和员工一起轮流值班, 夜间巡逻。还与同仁一起将精密的仪器和珍贵的资料装箱,运到一所美军留下的仓库藏起来。谢家荣为保护矿产测勘仪器与资料免遭战火摧毁做出了积极贡献。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