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引进成就中国石油工业(下)
时间:2018-12-06 11:11
来源:
作者:宫柯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动荡10年的“文化大革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计,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这一年,全国的石油总产量突破了1亿吨大关,率领石油战线屡建功勋的余秋里和康世恩晋升为国务院副总理,为促进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1981年起国务院对石油产量实施1亿吨包干政策,准许石油部门用超产的石油出口换外汇,自主支配。由此,掀起了大规模引进石油先进技术和装备的第三次高潮。
美元换技术 脱胎换骨
美国拥有最先进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和高端装备,中美两国建交之前就开始了非官方的技术交流。1975年,美国驻北京联络处首席外交官老布什,经常骑自行车在北京的街头闲逛,亲眼目睹了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敦促美国政府邀请以中国科协名义组成的科学家代表团到美国考察。美国有技术,中国有市场,两者一拍即合。首次破冰之旅的13名团员当中就有一位石油界的精英,到达美国后受到超规格的隆重接待,美国时任总统福特破例将中国科学家考察团全体成员请进白宫,许诺中国的科学家可以按照意愿到美国各地的科研机构、大学、企业进行学术交流,不仅不做限制,还为每名中国科学家安排一位会讲汉语的翻译当助手。这次大开眼界的非官方考察,让中国石油界的代表亲眼看到了美国率先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所产生的技术领先优势,回来后向主管石油工作的康世恩副总理做了详细汇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终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敞开了相互贸易的大门,中国石油部门将一份引进美国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的大单呈报到了国务院。在颁布1亿吨石油产量包干政策的时候,康世恩尊尊告诫石油战线的领导:“不要当守财奴、用美金换技术”,抓住机遇,对石油系统现有的技术装备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升级改造。
石油部门最看中的是美国应用大型电子计算机处理地震资料的先进技术。当时美国政府担心中国用于军事目的,不准出售,只能租用。签订的合同规定,必须有美国的专业人员每天在现场24小时监控使用。即便条件如此苛刻,为寻找到更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还是值得尝试。中国石油部门也提出了反制条款,要求美国方面同意在租赁合同履约后,只需再交付一元美金,这台大型电子计算就归属中国。这项破天荒的中美交易得到了邓小平的首肯,称赞石油部门开创了“又一种引进方式”。
勘探引进
从1981年到1985年,石油部门用超产原油筹集到的外汇,首先引进大型电子计算机、处理软件、数字地震仪器、以及能够挺进沙漠戈壁腹地的全套野外作业装备,一口气武装了270支地震勘探队,建成了东南西北四处地震资料处理中心,将二维地震升级到三维地震,在素有死亡之海称谓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黄土高原的勘探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探明了一批储量丰富的油气田,为中国石油的总产量稳中有升增加了后备储量。同时还催生了一条逶迤四千多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改变了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煤和电为主的能源格局。
为了提升石油工业的研发创新能力,超产原油换取的外汇开始向科研一线倾斜,第一批引进的现代化科研仪器首先更新了大庆和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陈旧装备。随后北京石油勘探开发规划院和其他油田的科研部门也陆续淘汰了落后的仪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系统所有的科研实验室全部鸟枪换炮,面貌焕然一新,达到了同时期科研装备的国际一流水准。
钻头引进
长期以来,中国的钻头制造工艺落后,制约了钻井速度的提升。在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美国考察的时候,墨西哥湾的钻井现场展现了惊人的一幕,美国人应用PDC钻头和水力喷射相结合的钻井工艺,削瓜切菜一样破碎岩层,钻一口3000米的深井仅需一天的时间,是当时中国钻井速度的几十倍。为了缩短钻井方面的差距,康世恩副总理力主从美国的休斯顿公司引进了钻头制造专利,在江汉油田建成了石油钻头厂。同时,还向美国的石油公司学习高压水力喷射钻井技术、引进了钻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分支井所需的地层导向仪、随钻测井、中途测试、顶驱装置和钻井液填加剂等高端产品,使全国各油田的钻井队从钻机到钻具里外三新,由常规钻井转向特殊工艺井,不仅井型跟上了世界潮流,深度和速度也追上了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
软件引进
第三次石油技术装备的大引进,不仅仅是软硬件的更新换代,还收获了思想观念大解放的显著成果。当时中国的油气勘探还是望洋兴叹的旱鸭子,仅在海滩和近海的浅水区做过一些钻探尝试,没有走向深海的技术和装备,面对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踌躇满志。1980年5月,康世恩副总理亲自率领中国石油代表团到挪威、英国、荷兰三国考察北海石油勘探开发,所闻所见大为震惊,深感海洋环境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复杂、投资大风险高,对人员素质和装备的要求短期内无法满足。因此决定中国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要与世界通行的惯例接轨,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国际合作。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海洋石油总公司,划分出43片海洋探区发出了第一轮招标书。1983年底,共有9个国家的41个石油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订了风险勘探合同,迈开了中国石油工业由陆地进军海洋的步伐。
通过连续4轮的海洋油气勘探招标,不仅快速发现了一批隐藏在海底的油气田,还在与国外石油公司的合作中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培训了熟悉国际规范,精通外语,能够独立驾驭海洋石油钻探装备的高素质人才。合作双赢的新模式,使从零起步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异军突起,以海洋石油产量每年递增20%的速率壮大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总体实力。
如今,中国不仅是世界排名前五位的产油大国,也是石油工程技术对外服务的强国,陆续走出国门的石油队伍在世界各地赢得了信誉,中国石油工业的品牌效应正在与日俱增。这些有目共睹的突飞猛进,离不开三次大规模的技术装备的引进,善于学习的中国石油人弯道超车,成就了大展宏图的兴国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