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年 8 月,叶剑英元帅视察了正在开发建设的大庆油田,心情激动,欣然名笔,写下一首诗: “大地沉沉睡万年,人民英雄变油田,一场会战十三路,预祝高歌唱凯旋。”盛赞了全国各条战线鼎力支援松辽石油大会战的宏大场面,国家建设工程部(以下简称建工部)派出的施工队伍是其中之一,他们为大庆的石油化工建设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功绩。建设铁军师移龙凤1960 年 8 月初,难耐的暑热烘烤着四川省德阳第二重型机器厂建设工地,被建工部授予:“工业建设的先锋, 南征北战的铁军”荣誉的第一工程局,突然接到一项指令:紧急抽调三分之一的人员和设备赶赴东北,承建一项国家重点工程。
此刻,远在西南天府之国施工的建工部职工,还不知道东北松辽盆地发现了大油田的消息。总数三万人的第一工程局立即要调出一万人,组成第六工程局(以下简称六局),这么大的动作等于公开了用“农垦”代号掩盖的秘密。响鼓不用重锤擂,从建工部铁军中分离出的六局,承袭建设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光荣履历,犹如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边组建边行动,匆匆告别德阳,携家带口,分期分批陆续启程。六局千里迢迢移师东北,落脚点是黑龙江省滨洲铁路线的一处养路工区,比邻铁路而居的 20来户人家散布成一个小屯儿,周围尽是荒草丛生的盐碱地,明显是兔子不拉屎的不毛之地,却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名称叫龙凤。
由于相距松辽石油大会战的主战场只有 8 公里,国家决定在这里建设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炼油厂,就近加工原油,缓解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所需成品油依赖进口的沉重压力。光荣而又艰巨的施工任务,六局是否胜任?首先要看他们能不能在一无所有的大荒原上站稳脚跟。东北自古以来就是苦寒绝塞的艰辛之地,一年有半数的冰雪期,能够开展建设的施工期至多8 个月。发现大油田的萨尔图草原地处松辽平原的腹地,一马平川有利有弊,西北风一刮,寒冷的感觉比实测气温还要低。六局的先遣队到达龙凤已经是 1960年的 11 月中旬,初冬的肃杀让他们倒吸了一口凉气,如何能够让没来得及做好御寒准备的职工找到地方住是最大的难题。筹建六局的领导班子号召向石油队伍学习,以石油会战涌现出的铁人为榜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并且把指挥部前移到龙凤,与职工同甘共苦,一起“草原插旗,就地办公、埋锅做饭,露天睡觉。”为抵达的职工和家属开辟出了能够安身的立脚点。先到的分散到农户、仓库、牛棚里挤成一团,晚来的搭帐篷、建木板房、睡上下铺,最后一批 90 户职工实在无处可去,只好在靠近坟茔地的高岗处抢挖了一片地窨子过冬,职工们把人鬼相伴的“阴阳宅”,乐观地戏称“地下宫”。六局将近一万人的职工队伍全数到达龙凤,临近了 1961 年春节。当时全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副食品少的可怜,远道而来又是刚刚组建的六局,由于没有生活后勤基地,仅能给职工每人分配3 斤白菜、2 斤大酱和一些连牲口都不喜欢吃的榨糖废料——甜菜渣滓,凑合着过年。
1960 年的岁尾,建工部派出的铁军与石油工业部(以下简称石油部)的铁人之师,在冰雪肆虐、寒风凛冽的荒原上相遇。不同的隶属关系,承担着相同的使命;两支大军相伴相邻,面临同样的艰难处境,他们都无愧于钢铁的殊荣,携手并肩,挺过了饥寒交迫的第一冬。在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十三路建设大军中,除了担任主力的石油队伍之外,建工部六局是人数最多,任务最重,工作和生活环境最为艰苦的国家队。一期工程提前竣工1961 年春节过后, 天气渐暖,冰雪尚未消融的龙凤,早已被建设炼油厂的开工准备搅得像开水锅一样沸腾。铁路部门抢建火车站和铁路专用线,电力部门架设输变电线路,交通部门规划测量公路, 通讯部门架设电话交换机,唯独担当炼油厂施工主力的六局按兵不动。原因是我国第一次独立自主设计炼油厂,石油部的北京设计院慎之又慎,还没有提交设计蓝图。外表平静的六局,内部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别看他们南征北战 建 设 了 一 连 串 的 国 家 重 点 工程,但是谁都没有干过炼油厂,以往的施工经验和技术储备几乎归零,必须从炼油工艺的 ABC学起,趁着图纸还没出炉的机会展开了全员培训。
六局的驻地变成了一座大学校,领导干部带头扫除油盲,上到总工程师下到各岗位工人,都成了听专业人员讲课的学生。1961 年 4 月 28 日,时任建工部部长刘秀峰来到龙凤视察工作,慰问职工,他指出:“建工部与石油部第一次打交道。”要求六局的职工们“要成为建设油田的骨干,打响第一炮,为建筑业 争 取 荣 誉。” 由 于 大 庆 油 田所产的原油具有黏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含硫量低的基本特性,需要在其他的炼油厂进行试验性炼制,取得工艺参数之后才能最终完成设计,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六局没有被动地坐等图纸,首先承接了龙凤发电厂和成品油库的施工项目,展开了理论学习与实干相结合的岗位练兵。
1962 年春归燕来,大庆炼油厂一期工程的设计终于锤炼成型,任务书要求在两年内建成年加工原油 100 万吨的常减压、30 万吨处理量的热裂化两大主体炼油装置,同时还要完成与之配套的锅炉、给排水、仪表、化验、供电、油品贮运等辅助设施。4 月 1 日这一天,大庆炼建指挥部与六局在在龙凤建设工地联合召开了大庆炼油厂建设会战动员大会。乍暖还寒的露天地,红旗猎猎,万人云集,炸响的鞭炮震耳欲聋,威风的锣鼓撼动人心,憋足了劲的六局职工昂扬着渴望战斗的士气,破土开工。第一座重达 40 余吨的常减压塔,通过铁路运到了龙凤火车站。当时六局没有大型拖车和吊车,如何把这座炼油装置整体搬运到预定位置竖立起来,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
六局的起重工人群策群力,使用绞盘机加滚杠的原始的方法人推马拉,迫使钢塔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工地移动,仅有一公里的距离却是两天两夜的不懈努力。然而最严峻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为了能使常减压塔站起来,他们想出了巧妙的办法,自制了两根钢结构的大桅杆,用八台卷扬机同步牵引钢丝绳,通过滑轮组稳定住重心,把这个庞然大物平稳地吊了起来,安全而又精准地安放到基座上。诸如此类的苦干加巧干,在六局的建设施工中不胜枚举,开工的当年他们完成了 101 项单位工程,评为优良的 79 项,占总数的 78.2%。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不算高,但是对于从未从事过炼油厂施工的六局来说,却是破天荒的巨大进步。1963 年一季度,一期工程全面进入安装阶段,六局上下再鼓干劲,争分夺秒,保质量,抢进度。在安装每小时蒸发量 30 吨水的两台大型蒸汽锅炉时,最关键的电焊环节他们的工艺水平令人惊 叹,630 道 焊 口、1,418 个 胀口全部做到试压检验滴水不漏。
这一年,六局完成的单位工程优质率由 78.2% 上升到了 94%,创下了我国炼油厂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最高记录。三朵金花并蒂绽放1963 年 12 月,建成投产的大庆炼油厂运出了第一列车成品油。与此同时,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告:“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的石油,不论在数量和品种方面,基本可以自给了!”六局的职工听到这个消息无比激动,但是却没有时间在举国欢腾的亢奋中陶醉片刻,按照石油部提出的石油产品 “三年过关,五年立足于国内”的奋斗目标,大庆炼油厂的二期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启动。新的施工任务不只是扩建大庆炼油厂的规模,更重要的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石油设计院针对我国高端航空燃料油和润滑油尚未摆脱依赖进口的现状,自主设计了催化裂化、 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新型催化剂、添加剂等五项全新的炼油工艺和装置,在业内称为产品质量升级的“五朵金花”。
其中,年加工 150 万吨原油的新型常减压、60 万 吨 催 化 裂 化、10 万 吨催化重整、釜式焦化改为延迟焦化的“三朵金花”,同时植根于大庆炼油厂二期建设工地。从 1964 年元旦到 1965 年岁尾,六局职工一场会战接着一场会战,数不清的“钢铁裁缝”挥汗如雨,昼夜施工,他们不光是吃苦耐劳的典范,还是创造发明的领头雁。针对大庆冬季无法挖冻土的难题,试验成功了不用开槽, 不用模板的爆扩桩施工方法,突破了季节的限制,在 2,000 余根桩基础上建成了 2 万多平方米的厂房, 不但缩短了一半的工期,还节约的 20% 的成本。砌墙不用砖在当时看来是一个神话,六局发明了陶粒大板,建成了年产 1万立方米的粘土陶粒生产线,相当于取代了 1,200 万块红砖。传统的浮顶式油罐制作都是从下往上干,他们发明了倒装工艺,把高空作业改成地面作业,并且还不用起重机械,采用压缩空气抬升罐体,即加快了施工进度有提高了焊接质量。
全长 7,000 余米的输油管道焊接防腐后,整条一次下沟敷设,只用了 7 个半小时完成施工,创了速度最快的管道施工记录。以往炼油塔的施工都是先把塔立好了之后再安装附件和防腐保温,复杂的垂直高空作业,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工。六局大胆尝试卧装,在地面水平状态把所有需要安装的项目完成后,整体吊装就位,施工效率提高了五六倍,15 天就可以竣工一座炼油塔。二期工程最大的困难是整体吊装重量达 138 吨 K2 塔,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情况下还得采用土办法,他们事先做了 51 次力学计算,184 次模拟试验,汇集了 379 个关键数据,制定了 7 项保证安全的措施。起吊前对总长度 2 万米的钢丝绳做了抗拉强度检验,对 2,400 条螺栓、8 个滑轮组、11 个地锚坑、7 台卷扬机、2条主把杆的负荷能力反复检查。由于方法科学,准备充分,起吊那天只用了 3 个小时,就把这座庞然大物整体竖立在基础之上。
寒来暑往,日月如梭,两年的时光转眼即过。1965 年 10 月,大庆炼油厂二期工程提前竣工,仍 然 是 四 项 试 运 一 次 成 功。 三朵金花并蒂绽放的大庆炼油厂,一步跨入了全国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前列。每年可深度加工250 万吨以上的原油,出产的航空汽油、航空煤油、抗高寒柴油、高挡润滑油等尖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建工部六局在大庆油田的五年,为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卓越贡献,他们如同一簇最先报春的金花,出类拔萃,芬芳吐艳。留守大庆再立新功1966 年的龙凤, 旧貌换新颜,大庆炼油厂的雄姿刊上了《人民画报》、 《中国画报》的彩色封面,同时还有大庆油田和六局领导干部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建设情景的照片。
同年 3 月 30 日,建工部召开了全系统学习大庆经验交流会,六局是这次盛会的主角,被授予“部直属企业学大庆标兵单位”。大庆炼油厂建成投产,意味着六局将要告别龙凤,开赴新的建设工地,1965 年初已有两个工程处前往辽宁省承建渤海湾地区的工程和本溪“641”工程。在六局职工猜测往哪里去的时候,突然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国家原有的建设计划被打乱,除了尚未竣工的项目仍在施工,其余的全部停建。大庆油田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1967 年初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联合决定实行军事管制,在全国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尚能坚持“抓革命、促生产”。
不幸的是灾难还是没有避免,9 月 9 日,大庆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的高压油泵房瞬间被猛烈的爆炸摧毁, 当场 45 人罹难,其中有六局二处的 3 名职工,此外 还 有 58 人 受 伤,4,000 多 平方米的厂房变成了一片废墟。六局奉命组织施工队伍进行抢修,职工们义无反顾地进入危机四伏的爆炸核心区排除险情,用最快的速度重建,保证了大庆炼油厂的生产没有中断。1968 年,暂时留在龙凤的六局接到上级指示,开始建设永久性职工生活基地。职工们以为不会再走了,做好了在大庆安家的心理准备。没想到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1969 年“备战备荒,时刻准备打仗”的严峻形势,推动三线建设仓促上马,6 月份六局的一个工程处被调往湖北省十堰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年底投入开发的湖北江汉油田又向他们发出了召唤,建工部指令六局整体南迁,1970 年 3 月份之前赶赴湖北省荆门,再建设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炼油厂。在龙凤驻扎 10 年之久的六局,对大庆油田产生了深深的感情,许多年轻职工在这里恋爱结婚,许多孩子在这里出生,许多已故老人的尸骨在这里安息……奉调南下,他们有许许多多的依依不舍。
然而,建设施工单位就是这样的宿命,六局从四川来,向湖北去,龙凤只是征途中驻足时间比较长的驿站,他们总是面向艰苦背对繁华,来不及欣赏自己的杰作,打起行囊悄然远行。在大庆油田的挽留下,六局留下一个工程处组成第四工程公司,继续为大庆的石油化工建设服务。 这支铁军的余脉落地生根,在后来的大庆 30 万吨乙烯、化肥厂、“八三”输油管道、萨北压气站、润滑油精制车间、横跨湿地的管廊等大型工程的施工中依然是王牌主力。如今,这支屡建奇功的建筑队伍整体改制,变成了“大庆建筑安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国家队转为地方队依旧表现不俗,他们承建的大庆飞机场、奥林匹克体育场、时代广场、铁人广场等诸多的市政工程华美靓丽,每一项都是地标性的经典之作,他们是东北地区唯一获得国家建筑工程最高荣誉——鲁班奖的明星企业,只不过许多现代人不知道他们的前身是建工部六局。回望 50 多年来大庆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最初创业的十三路建设大军功不可没,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绿色石油石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