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建起第一座炼油厂
时间:2019-03-22 10:28
来源:
抗战时期玉门油矿开发之初,老君庙石油河谷东坡上的炼油厂成为当时过国内自力更生建立的第一座炼油产,见图 1 所示。之字形的山道通向山上的员工宿舍,这是有名的圆门宿舍。山谷是荒凉的,烟囱的白烟则让人感觉到荒原的喧闹。目览这幅照片,你会再次感受到开发玉门油矿的艰难,但你一定也难以相信这座简陋的工厂竟是我们中国人用自己的力量建起的第一座具有近代化意义的炼油厂。此前,日本人在占领的中国领土台湾、东北地区建有炼厂,新疆油矿的炼厂则是当地政府与苏联合作所建;陕北油矿、四川油矿虽有炼油装置,但简陋得只能算作工场作坊。中国未来的现代化炼油工业正是从这座炼厂开始了艰苦的跋涉。
老君庙 1 号、2 号井投产后,原油产量大增,老君庙前单哲颖造的手工操作的“间歇性立式炼炉”很快不堪重负。谁也没有想到油矿的开发进度会如此迅速,筹建炼厂成为油矿筹备处的当务之急。此时,筹备处有了汽车,西北公路局也修通了河西走廊的公路,与重庆、成都、西安等后方中心城市的联系大为方便。1939 年 10 月成立第一炼厂筹建处,筹备处主任严爽随即派员到重庆等地采购炼油器材,抢运回老君庙,开工建设。第一炼厂选址石油河畔,首先在石油河河东建造日产汽油两吨的连续性立式炼炉两具;四吨卧式蒸馏炼炉两具,其中一具炼煤油,一具炼柴油。
1940 年 2 月底建成,3月 2 日投产。由于筹备处缺少炼化技术人员和制造设备,1940 年初,资源委员会令金开英领导的动力油料厂参加第一炼厂的建设,设计制造第二具立式汽油炼炉。此时的油料厂同样缺少制造炼油装置的设备和材料,金开英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设计,一方面派出人员筹集炼油设备和制造材料。在动力油料厂员工的努力下立式炼炉很快制造完成,运抵老君庙后,于 3 月 29 日安装完毕,4 月 4 日交付油矿筹备处。7 月,油矿筹备处自筹制造的两具四吨卧式蒸馏炼炉也相继建成投产。第一炼厂 1940 年共加工原油 1, 505 吨,生产汽油 211 吨,煤油 100 吨,含蜡柴油 193 吨。炼厂虽初步建成,但因材料奇缺,无能力配套,炼油方法迫不得已采用很原始的手工操作。
油井在石油河谷的原油运到炼厂,夏天则用桶挑,冬天则用筐抬;油井在河谷上的,则用铁桶盛上原油后,再装上驴、马车或汽车运到炼厂。原油入炼前,先由手工放到预热器,加热溶化沉淀杂质后,再用手摇泵泵入炼油炉提炼。这种状况推至抗战胜利方完全解决。1941 年 3 月,甘肃油矿局成立, 玉门油矿也相应成立炼油厂,金开英出任厂长。同年四号、八号井相继井喷后, 原油产量剧增,决定扩建第一炼厂,因石油河东岸厂址无发展空间,遂将扩建工程放到石油河西岸。总经理孙越崎于 1942 年提出为支援抗战年产 180 万加仑汽油的口号,全矿掀起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高潮。
因在美购买的炼油设备被攻占缅甸的日军掠夺, 为扩建第一炼厂,炼厂员工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自行设计制造炼油装置,在大后方想尽办法采购设备和制造材料。这一年,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建河西甑状炼炉三组,河东甑状炼炉一组。炼厂的扩建,使油矿顺利完成了 180 万加仑汽油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次年,石油河东西两岸又各增建一组甑式炼炉,使日炼原油增至 200 吨。这年 2 月,嘉峪关第二炼油厂迁移至老君庙石油河畔,与第一炼油厂合并。从 1938 年 12 月 26 日 严 爽率油矿筹备处勘探队首闯石油河起,仅四年的时间,便在荒凉的戈壁上竖起一座近代化的炼油厂。一滴汽油一滴血,如血的汽油在大西北也奏响了冲向日本侵略者的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