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视点

国际石油市场多因素交织下的复杂格局

时间:2025-02-26 14:20 来源:2024年12月 作者:赵工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对石油需求的担忧,轻质原油期货呈现出看跌情绪。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央行货币政策谨慎,美联储虽已降息但通胀仍存,欧洲与亚洲维持紧缩立场。分析师预测 2024 年石油需求增长将连续第二年疲软,供应超过消费。而国际能源署(IEA)认为,非欧佩克+产油国供应增加,尤其是美国和巴西,可能导致 2024 年供应过剩近 100 万桶/日。欧佩克+则对增产持谨慎态度,推迟生产政策变动至 2025 年年中。这些数据与态势表明,2024 年国际石油市场在多种因素交织下,步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发展阶段。
 
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供应格局暗流涌动
 
地缘政治风险在 2024 年的石油市场中始终如影随形,成为影响市场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原油出口的制裁为例,美国、欧盟和英国等联合发力,将制裁目标锁定为俄罗斯的影子油轮舰队以及协助其石油出口的相关实体。这一系列制裁措施一度引发市场对供应短缺的担忧,国际油价也因此出现波动。但实际情况是,俄罗斯石油凭借其在国际能源市场长期积累的资源与渠道优势,迅速开辟了西方监管之外的替代运输与销售渠道。俄罗斯通过加强与亚洲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利用陆路运输以及部分非传统海运线路,成功维持了其石油出口的规模。
 
据相关数据显示,尽管面临制裁,俄罗斯的石油出口量仅在制裁初期出现短暂下滑,随后便逐步恢复并稳定在接近制裁前的水平。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地缘政治制裁在复杂的国际能源贸易格局下,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石油的供应流向与总量,却为市场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与此同时,全球石油市场的供应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美国凭借其页岩油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规模化开采,石油产量持续攀升。在得克萨斯州、北达科他州等主要产油地区,新的油井不断开钻,先进的开采技术使得页岩油的开采成本进一步降低,产量增长迅猛。巴西则在深海石油勘探与开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位于大西洋深海区域的油田产量逐步释放,成为全球石油供应增长的重要力量。
 
这些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增加,与欧佩克+传统产油国的减产保价策略形成鲜明对比。欧佩克+内部对于增产与否存在分歧,一方面,部分成员国面临财政压力,希望通过增产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增产可能导致油价进一步下跌,损害整体利益。在这种纠结与权衡中,欧佩克+最终选择将生产政策的调整推迟到 2025 年年中,试图在维持现有市场份额与稳定油价之间找到平衡。
 
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乏力,政策调整难度大
 
2024 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态势对石油需求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制造业 PMI 指数持续在荣枯线附近徘徊,工业生产活跃度下降,企业投资意愿降低。这一系列现象导致美国国内石油消费需求增长疲软,尤其是在交通运输、工业制造等传统石油消费领域。公路货运里程减少,航空客运与货运量增长缓慢,化工等工业企业开工率不足,使得石油作为能源与原材料的需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欧洲经济同样面临困境,部分国家如德国、意大利等出现经济衰退迹象。欧元区整体通胀压力高企,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在能源消费领域,高通胀使得消费者在取暖、交通等方面的石油消费支出更加谨慎。同时,工业生产因能源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而大幅减产,石油需求锐减。
 
亚洲新兴经济体也未能独善其身。日本经济面临多重困境,出口受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冲击,国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工业产出下滑,石油需求增长停滞不前。韩国则受半导体等关键产业周期波动影响,制造业增速放缓,外贸形势严峻,经济扩张步伐减缓。印度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石油需求增长未达预期。在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整体石油需求增长态势不佳。
 
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在 2024 年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对石油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美联储在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艰难权衡,虽然实施了降息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同时又对顽固的通胀保持警惕。降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投资与消费,但通胀压力使得美联储不敢大幅降息。这种纠结的货币政策立场反映出美国经济面临的两难困境,也使得石油市场在货币宽松与紧缩的预期之间摇摆不定。
 
欧洲央行面临着通胀压力与经济疲软增长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高通胀要求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抑制物价上涨;另一方面,经济衰退的风险又需要央行通过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欧洲央行在利率调整、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等方面的决策举棋不定,这种不确定性影响了欧洲地区的经济复苏步伐,也间接影响了石油市场的需求与价格。
 
库存与贸易波动起伏,出口与需求存隐忧
 
美国原油库存数据在 2024 年成为石油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变化为市场传递出复杂的信号。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报告显示,在部分时间段内,由于美国原油出口的激增,原油库存出现了略有下降的情况。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被市场解读为美国石油市场供应压力的缓解,对油价产生了短暂的支撑作用。例如,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众多炼油厂加大了原油加工量,并将成品油出口到拉美、欧洲等地区,带动了原油库存的下降。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汽油和馏分油库存却呈现出增加的态势。这表明成品油市场需求可能面临不利因素。在国内消费市场,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以及能源效率的提高,汽油需求增长乏力。在工业领域,馏分油需求也因制造业开工率不足而受到抑制。这种库存结构的不平衡反映出美国石油市场在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使得市场对未来石油需求的走势充满担忧。
 
布伦特原油与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之间的价差在 2024 年对美国石油出口产生了重要的驱动作用。由于两者之间存在有利的价差,美国石油出口商纷纷加大出口力度。美国的石油出口不仅流向传统的欧洲市场,还拓展到亚洲等新兴市场。在欧洲,美国原油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因俄罗斯原油供应减少而留下的市场空白;在亚洲,美国原油与中东原油展开竞争,凭借其价格优势与稳定的供应,赢得了部分市场份额。美国的石油出口活动在为国内石油市场提供暂时支撑的同时,也对全球石油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改变了传统的石油贸易流向,加剧了全球石油市场的竞争,使得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更加复杂。
 
源转型结构转变,长期前景面临重塑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能源行业的结构性转变在 2024 年进一步加速,对原油市场产生了深远的长期影响。全球能源公司纷纷响应监管要求与市场趋势,加大对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投资力度。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太阳能、风能发电项目的投资持续增长。大型能源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场与海上风电场,欧洲的一些能源巨头在北海地区投资建设了多个大型海上风电场,其装机容量不断扩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传统汽车制造商加速向电动化转型,新的电池技术研发与生产基地不断涌现。同时,氢能源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投资,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与示范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展开。
 
这些能源转型举措将重新定义原油的长期前景,对其供应与需求格局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油价网预测,中国在积极推进能源转型政策的背景下,预计将在 2027 年迎来石油消费峰值。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石油在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领域的需求将逐步被替代。在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也在制定类似的能源转型战略,这意味着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空间将不断被压缩,石油市场将面临长期的需求收缩压力。
 
市场展望:压力犹存,波动加剧待破局
 
随着 2025 年的到来,需求增长疲软、非欧佩克+供应增加以及央行谨慎的货币政策等因素将继续对油价产生下行压力。从长期来看,能源转型和全球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将成为主导石油市场的核心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本的持续下降,石油在能源领域的地位将逐渐被削弱。然而,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化工行业仍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需求在化工领域可能保持相对稳定。此外,地缘政治冲突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以及各国能源政策的调整等因素将相互交织,使得石油市场的长期走势难以准确预测。交易员和市场参与者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灵活调整投资与交易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与风险。
 
2024 年的国际石油市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格局。地缘政治、经济形势、库存贸易以及能源转型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得石油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不确定性。展望未来,市场参与者需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准确把握各种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与风险,在不断变化的全球能源格局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