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视点

创新引领海油产业走一条正道

时间:2016-08-08 17:14 来源:
——专访中国海洋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姜伟
 

        从中国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系统的成功应用,到创下北亚地区深水钻探2,542 米记录的981 深水船队建设,从完成国家重大专项海上稠油高效开发项目——提高稠油产出率达8%,再到打破国际垄断的一趟管柱多层充填防砂系统的成功研制,中海油以实力代言中国海上油气的创新发展,无论是肩负的科技引领的政治角色,还是在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方面,其在中国油气产业技术创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低油价形势下,业界对中国海油产业的创新发展均持观望态度,以求总结经验,指引自身发展。为此,本刊特别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姜伟进行专访,深入了解中海油创新现状,探访中国海油产业创新的趋势与意义。

        “创新三会”为海油产业发展吹响号令
        “虽然油价形势不好,但是创新工作不能停”这是姜伟副总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达的第一句话。在他看来,越是经营形式、宏观经济不好的情况下,越是需要企业的转型升级,从创新驱动方面做文章,做工作。
        近期,“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联合召开,可以说恰逢其时,是中国对世界宏观经济走势和石油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的一次好时机。姜伟表示:“创新三会的召开意义重大,一方面从国家层面出发,石油产业需要科技力量为‘一带一路’铺垫基石和轨道。另一方面,当前全球油价下行,特别是国有企业,肩负着政治及社会责任,需要我们以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振兴经济、稳定发展。创新三会的召开,无疑给石油行业释放了一声号令。鼓舞企业向科学技术要效益,推动企业的技术、管理向更深层次发展,是一件具有非凡意义的事情。”油价下跌,企业大幅度压缩成本,规模及发展节奏有所放缓是必然。但着眼企业长远发展,科技投入对企业前景和效益意义重大。尽管中海油等各大企业总体发展规模、预算在压缩,但其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并无减少。

        创新——企业永远追求进步的主导
        一直以来,中海油致力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特别是近些年,在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981 为首的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南中国海、缅甸、非洲均进行了深水钻井、测试、勘探工作,为中国深水开发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中海油渤海稠油开发技术,已形成了五大技术体系和一支技术团队,为渤海的增储上产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渤海湾稠油产出率提高了8%。在装备、工具制造方面,中海油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中海油服的旋转导向系统、完井防砂工具系列,均由中国自主研发并获得成功,其中旋转导向技术可谓十年磨一剑,中海油是继哈里伯顿、贝克休斯、斯伦贝谢后, 世界范围内第四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2015 年,该系统总下井时间累计超过200 小时,总进尺5 万英尺,为实现国产化技术、降本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中海油海上新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中海油深水导管下伸和控制技术在2014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提高采收率化学驱关键技术和装备在今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注原始、基础领域创新
        海油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为此在科技创新方面也需要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对产业的创新发展,姜伟指出,首先要重注原始方面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油开发经历了太多的引进吸收,十一五之后,才开始逐步进入自主创新阶段,但主要还是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为主。当前我们要更多注重原始、理论、基础方面的创新工作,如此才能真正与世界一流水平并肩前行。当前学科基础领域的发展比较完善,但工程领域原创还需要下功夫培养和扶持。另外要结合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上加大投入,在工程技术应用方面做好创新工作。上一次的石油产业危机,我们并没有看到美国以及西方国家新的石油技术问世,旋转导向等技术的问世是90 年代后,如今,美国、西方等新技术的推出缓慢,对于中国石油工程界来讲是个绝好机遇。第三,要培育好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技术力量,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总之,越是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越要抓住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抓紧对人才的培养。

        而不舍迈向“中国智造”
        “企业的发展应追随国家战略、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是提升管理、转型升级,挖掘内部技术的空间和潜力。传统石油行业,不乏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空间和环境。”姜伟说。
        对于国产海工装备,中海油最大的期盼就是同等技术水平的价位优势,同时最大的担心就是装备质量。中国装备在深海开发方面,缺少实战经验,使用业绩匮乏。同时海工装备技术含量高、要求寿命长,面对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可靠性及稳定性尤为必要。中国进入海洋开发不过三十年时间,而深海开发更是在近四、五年,中国海洋装备走向世界仍面临巨大差距。姜伟建议,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要沉下心来,搞好科研工作,解决工程技术难点问题,向“中国智造”长驱直入,同时理论要结合实际,包括制造厂与油田开发、经营管理与现场的结合。姜伟表示:“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相信在未来,中国海洋油气开发定能拥有一片光明的前途。”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