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视点

加快突破深水核心技术装备开发

时间:2013-10-08 14:57 来源: 作者:houjingru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国南海等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和建成海洋强国已成为国家海洋战略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这也将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带来好的发展机会和潜在的市场空间。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针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等内容进行诠释。
规模扩大 中国力量在海工市场中崛起

《石油与装备》:作为业内专家,您如何看待我国海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王锦连: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步早,建成第一座钢结构导管架平台,七十年代建成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和第一艘双体浮式钻井船,八十年代建成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第一艘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但是,由于缺乏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浅海开发以及九十年代市场处于低迷等原因,海工装备业整体发展缓慢。

进入新世纪,随着油气开发的快速发展,国内海洋工程装备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升式平台实现批量生产,海工辅助船占世界市场份额达30%以上,建成30万吨FPSO、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圆筒式钻井平台、起重铺管船等一批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自升式钻井平台、系列化FPSO、各类海工工作船、辅助船具有自主设计能力,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开始自主设计,高端海工装备,如LNG-FPSO、SPAR等的设计正在突破关键技术,前瞻性海工装备(风能、天然气水合物等开发装备)正在积极培育。

整体来说,近几年,国内海工装备产业规模有所扩大,海工装备销售300多亿元,世界市场份额有所增长,2012年承接主流海工装备15座左右,按数量计,市场份额达15%,初步形成了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三个产业聚集区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骨干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正在日渐缩小与世界海工装备制造强国的差距。
以海南为契机 加快突破深水技术装备

《石油与装备》:对海工装备制造业而言,国内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有哪些应对之策?

王锦连:尽管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与国际先进的海工装备制造强国相比,我们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存在较大的不足,一是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二是主流装备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三是本土化配套能力不足,核心装备和系统主要依赖进口;四是专业化体系没有形成,相关服务业发展滞后;五是缺乏高端专业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六是尚不具备完整的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化制造能力等问题,尤其是深海技术差距更大。

这些是我们的短板,影响了深水开发进程和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认为,制造高端海工装备产品和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必需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国家政策的支持。虽然国家已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颁布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但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进一步加强研发、财税、金融、人才等产业发展环境政策支持,加强企业无法解决的外生因素,上下游产业的互助协调,加快发展战略路径的研究。巴西是以资源为依托,培育力量,促进发展;韩国是从建造入手,提升竞争能力;而我国应以南海开发为契机,采取提升研发水平和制造能力并举之策,加快实现发展目标。

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已从三个层次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加快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积极培育波浪、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装备。具体来讲,就是近期以深海装备技术为重点,远期以攻克水下生产系统为目标。

三是强化科研开发创新。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高端工程设计、基本设计、功能模块设计技术的力量;加快重点主流产品的研发,形成品牌装备。

四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是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抓住机会,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交流,探索对外合作模式,鼓励外企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联合国内外油公司、服务商参与国外竞争。

五是重视配套同步规划。海工通用、专用配套设备是海工装备的重要组成,也是海工装备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具体体现。我们在加快发展海工装备总装制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得抓好关键设备、系统的研发,打造专业化制造基地,提高本土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防止我国船舶产业前一时期发展中,船舶配套产业滞后发展的情况在海工装备产业中重现。

《石油与装备》:海工装备业在技术创新上目前需要做些什么?

王锦连:做强产业应该从技术创新抓起,高品位产品需要核心技术的支撑。海工装备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最终导致整个产业发展步伐缓慢。

由此,在科技引领上,我们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创新步伐,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并再创新,从而保持并扩大引领优势;二是由于仅靠自己力量搞研发,在最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目标,那么就要客观分析自身能力,确立合作对象,加大与国际的合作,集全球有利资源为我们所用。
高端产品门槛高 立足和发挥自身优势

《石油与装备》:针对海工装备及技术的现状,您认为相关企业应如何改进?

王锦连:由浅海迈向深海开发,所采用的平台类产品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每个产品都要依据海洋地质情况及油气的实际开发情况进行单独设计,这类产品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特点,技术难度和成熟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是典型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市场进入的门槛相当高,成功的海工装备是设计、运营、技术和制造的完美结合。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海工装备产业与造船、石化、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密切相关,互为支撑,协调发展。它与造船工业的关系,相关又有差异,相关方面,造船企业的船坞、滑道、岸线、大型起重设备等生产设施,船舶制造中广泛应用的模块化、集成化总装化制造模式及设计技术、设计方法、检验检测等方面基本相同。国际上,大量的海洋工程装备多由船舶企业建造完成的。但又有较大的差异,海工装备在服务对象、规范要求、设计标准、工作环境、系统构成等方面与造船有较大的差别,其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的复杂性、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集成性等远远高于船舶。对此,船企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认为船舶企业自然能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对海工装备配套的通用设备来说,可大量依托船舶行业配套企业力量,依据海工规范、标准要求来承担,在专用设备系统方面,包括钻井系统、生产系统等各类系统设备,则需由石化、机械等行业发挥其专业特长来承担,这是加快实现国内海工装备配套本土化率的有效途径。

此外,海工技术装备发展最为关键的是人才,要积极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大力培育高级技能人才。在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密切用户业主关系,必须结合实际,站在用户的角度从低能耗、低维修成本、低故障率等方面减少运营成本,站在整个供应链的高度为客户服务,所做的一切就是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