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202302107
P. 76
新知 石油人物 New Knowledge·Petroleum Professional
东部拉张型盆地、西部挤压型盆 解释。油层对比获得的成果,首 三纪裂谷盆地之一,是一个极为
地和中部过渡型盆地三大类,后 先绘成 1:200 比例尺的油区对 复杂的断块型大油田,其丰富的
刊登在 1982 年《石油学报》第 比剖面图,确定射孔和开采层位。 油气资源都聚集在比较复杂的圈
三卷第三期。含油气盆地构造研 此外,还绘制了生产试验区 45 个 闭之中,勘探难度较大。我国石
究是盆地评价、盆地模拟和盆地 单油层的分层平面图、夹层等厚 油地质和地球物理专家经过多年
油气资源潜力分析的基础。 图和物性变化图等,认识了各油 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在 20 世纪
层、各油砂体在平面上的岩性和 70 年代初正式提出渤海湾盆地油
陆相湖盆储层特征 物性分布规律。在垂向上的连通 气藏分布“源控论”的理论。每
性和叠加状况,成为制定油田开 个下第三系生油凹陷都是一个独
1945 年玉门老君庙油田在
发方案的重要地质依据资料,超 立的油气聚集区,胜利油田地质
开发过程中,只粗浅地将上第三
过了当时国外同类型大油田(如 工作者进一步提出“油气田环绕
系中新统储油层划分为 K、L、M
美国东得克萨斯油田和苏联罗马 生油凹陷呈多环式展布”的模式,
三套油层组。开发方案和调整方
什金油田)的油 层对比研究水 将源岩、储集岩、圈闭、运移,
案都按这三套油层组设计。
平,储层特征研究推动了沉积相 聚集和时间等匹配关系联系起来。
1960 年在大庆油田生产试验
的 研 究。1984 年, 我 在 AAPG 1985 年在辽河油田举行的东部地
区的开发工作中,我们开展了下
Bulletin 第 68 卷 第 8 期 发 表 的 区勘探工作会议上,我作了一个
白垩统储油层的详细对比研究工
《中国大陆架含油气盆地地质发 报告,进一步发展了同一油源区
作。我当时担任会战地质指挥所
副指挥兼地层对比大队长,我和 展史》一文中将沉积相和沉积模 内由不同储油层系和不同圈闭类
74
我的同事吴崇筠、杨通佑、裘怿 式分为①断陷型、②坳陷型、③ 型形成叠合连片的复式油气聚集
楠等根据沉积的旋回性和夹层分 开阔海型等三种沉积类型,分别 (区)带的成油理论;建立起一
布,把萨尔图油层和葡萄花油层 论述其相特征和模式。 个在箕状凹陷或地堑凹陷油源区
划分为五个油层组:萨一组油层 内有特定位置的中央背斜型、低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
差;萨二组油层好;萨三组油层 潜山型、高凸起型、同生断层、
成油规律
中等;葡一组油层连通性好,厚 滚动背斜型、斜坡型和凹槽内砂
度大;葡二组油层岩性变化大。 我从 1964 年在山东东营参 体型等 6 种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又把五个油层组进一步细分为 14 加胜利油田会战,到 1985 年在 由于勘探工作大力发展三维数字
个砂层组和 45 个单油层。其中, 东京向日本石油界和科技界作“渤 地震勘探技术,以搞清复杂的断
萨1组5个 单 油 层, 萨2组16 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层系统和寻找高产富集油气断块,
个单油层,萨 3 组 7 个单油层, 的开发前景”报告,历时 20 年, 并灵活运用滚动勘探开发的做法,
葡1组7个 单 油 层, 葡2组10 对渤海湾盆地的油气聚集和分布 推动了济阳、辽河、黄骅、冀中、
个单油层。每口探井或评价井钻 规律不断进行研究,并深化认识。 中原、冀东和渤海海域各油区的
完后,立即进行地层对比和定量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拉张型第 勘探进程,使渤海湾盆地建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