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助推器”
时间:2025-04-21 16:47
来源:2025年4月
作者:宫 柯 作家协会
1978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第三次复的邓小平重回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借助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破冰之举,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的部分领导人跨出国门,分别到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交流考察,相比较之下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落差,成为有目共睹的认知。为快速改变我国的落后局面,3月份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国家计委拟定的新技术和成套设备引进方案,相继与西方发达国家签订了22项共计130亿美元的商务合同;在同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再次强调“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9月份,邓小平到东北地区视察调研,10月份又应邀赴日本考察了汽车制造、钢铁冶炼和高速列车;12月份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路线,引领中国开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
当年,我国的经济实力非常有限,满目疮痍的落后程度触目惊心。例如,美国一个现代化家庭农场产出的粮食,大致相当于我国一个县的平均值;我国最大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为人均年产1辆“老解放”沾沾自喜的时候,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已经达到人均年产94辆高品质汽车的制造水平;1978年我国的钢产量3178万吨,人均才0.03吨,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并且多数还是抵挡次的粗钢。严酷的现实呼唤加快改革开放的脚步,然而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大量的外汇储备,钱从何处来?是当时最窘迫的问题之一。身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首先想到了石油,1978年9月14日,百忙之中亲自视察了正处于产能旺盛期的大庆油田,他说:“要想进口,我们必须出口换汇”,希望“尽可能多地出口石油,反过来我们才能得到许多好东西。”
当时,大庆油田的年产量已经跃升到5000万吨以上,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大约50%。此外,随着胜利、华北、辽河等一批主力油田节节上产,全国的石油总产量突破了1亿吨大关,在自用有余的情况下,出口石油是最便捷的创汇手段,仅1978年这一年出口石油就换取了12.2亿美元的外汇收入,为落实国家引进化肥、化纤、高压聚乙烯、钢铁等急需的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做出了保障性贡献。邓小平曾充满自信地说:“外国人为什么要来?他们判断中国确实有偿付能力,我们有稀有金属、有各种矿藏,有油水。”这个油水主要是指石油,因此,一些经济学界的专家们称颂石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助推器,并且感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大庆石油的战略突破,没有中国石油工业的独立自主,没有大规模出口石油换回外汇,中国的改革开放还能如此顺利吗?”这也是邓小平视察大庆油田,高度关注石油工业发展的动因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的最大项目是总投资300亿的宝钢建设工程,,投产后使中国的钢铁工业与世界先进相比至少缩短了20年的差距。宝钢生产的石油钻杆、套管、油管通过了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API)的质量认证,研制的X系列石油管道钢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高端水平,已经建成的西气东输管道有66%的管材出自宝钢。这些以石油换外汇建成的项目促进石油工业大发展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化肥、化纤、高压聚乙烯都是以石油为原料深度加工的下游产业,使石油的利用价值和产出利润成倍增长。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瞩目成就,石油是助推器的评价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