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石油故事

诅咒石油 感谢石油

时间:2016-11-30 15:51 来源:
反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之际,回顾惨烈的腥风血雨,人们熟知了二次世界大战的许多著名战役,却忽略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轴心国与同盟国为何在三大洲两大洋拼死搏杀?争夺领土的背后掩藏着什么秘密?答案与石油的关联千丝万缕。
 
法西斯化的贫油国
 
20 世纪初,汽车、坦克、飞机、潜水艇相继登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舞台,这些以液态燃料为驱动力的杀人利器,彻底改变了平面形态的战争格局。此后,世界各国争相建立陆海空立体的攻防体系,石油成为打造武装力量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拥有数量的多寡,俨然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筹码。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工业化的程度相对发达。但是科学技术的先进替代不了某些矿产资源的贫乏,石油短缺困扰着这个三个侵略野心在急剧膨胀的国家。
 
处于欧洲中部的德国,煤和铁的地质储量比较丰富,石油却是一块短板,发现的油田都比较小并且产量还很低,1940 年的原油总产量只有 103.8 万吨。尽管化学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能够用煤炭生产出合成的液态燃料,也只能解决需求量的 46%。一多半的燃料供给依赖进口石油,主要来源地是罗马尼亚。因此,希特勒上台之后狂躁地叫嚣:没有罗马尼亚的石油和谷物,德国根本无法生存。处在欧洲西南端的意大利,更是一个极度缺乏石油的国度,三面环海的狭长领土只发现了星星点点的几处小油田,1940 年时的总产量仅有 3 万吨,还不及德国的零头。
 
墨索里尼执政后,寄希望搭上德国隆隆作响的战车,到盛产石油的中东和北非去重建罗马帝国。亚洲东北部的岛国日本,就石油储量而言同样是先天性“贫血”。虽然 1891 年就在本州岛发现了油田, 但 是 规 模 甚 小, 产 量 微 弱,1940 年的总产油量不到 30 万吨,仅占需求量的 7%。大量进口石油是日本无奈的选择,80% 来自太平洋对岸的美国,10% 来自荷属东印度群岛,海外的资源和海上运输线成为日本命门。因此,当时的日本内阁把武力扩张定为基本国策,美其名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鼓噪由大和民族操控的“亚洲新秩序”。德、 意、 日三个贫油国沆瀣一气,出于共同瓜分世界的罪恶目的,于1940 年 9 月 27 日结成了法西斯轴心国。尽管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攫取石油不是唯一目的,但是石油却是一根怎么说都绕不过去的导火索。
 
欧洲的夺油大战
 
1939 年,法西斯德国依仗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武装了实力强大的陆海空三军。叫嚣为日耳曼民族争取生存空间的希特勒,强迫盛产石油的罗马尼亚与之签订了奴役性的不平等条约。石油产量居世界第六位,在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二大产油国——罗马尼亚成为法西斯的帮凶,每年高达 870 万吨的石油产量与德国高速运转的兵工制造能力相结合,产生了一颗给欧洲造成巨大灾难的恶果。自从罗马尼亚上了德国的战车,战争狂人希特勒便肆无忌惮地发起了闪电战。1939 年 9 月 1 日凌晨,德军出动 58 个师、2,000 架飞机、2,500 辆坦克,仅用了 8 天的时间首先攻陷了波兰。紧接着又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锋芒直指法国和英国。

1940 年5 月 10 日,德国再次出动 136 个师、2,600 辆坦克、3,800 架飞架,避开马其诺防线的壁垒楔入了法国腹地, 造成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溃退,迫使法国贝当政府投降。 不到一年,大半个欧洲纳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仅剩下英国和苏联两个强硬的对手与士气正旺的德国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陆海空三军全方位的机械化作战,石油的消耗量大得惊人。德军地面部队一个摩托化师每昼夜行军 要 消 耗 掉 350 吨 的 燃 料 油, 这还只是小菜一碟。空军轰炸英国的“海狮”行动更是骇人惊闻,动用了 1,000 架轰炸机、500 架战斗机,一次往返 2,000 公里的航程,油料消耗高达 3,750 余吨,相当于 2 列油槽火车的运载量。如此庞大的战役,没有充足的石油供给德国难于保持军事上的优势,因此希特勒把夺取被占领国的石油作为首要目标,告诫在前线作战的德国将军们:“轴心国的生命取决于这些油田”。欧洲第一大产油国是苏联,对德国威胁最大的国家也是苏联。

虽然 1939 年德国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但希特勒根本没打算遵守,只是暂时稳住苏联,等扫平了西欧再回过头东进。苏联为防止德国向东扩张,1940 年 6 月底出兵罗马尼亚,将东北部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亚两片领土划入了版图。苏联红军到达新的边境线,对德国后院的油库普洛耶什蒂油田构成了直接威胁,希特勒勃然大怒,无限期推迟了轰炸英国的“海狮”行动,立即派军队以“教官”的名义进驻罗马尼亚看守油库。同时启动早已制定好的“巴巴罗莎”计划,秘密调动 190 个师、3,500 辆坦克、5,000架飞机, 总计 550 万的兵力在 1,800公里的苏德新边境线上完成集结。1941 年 6 月 22 日拂晓,分三个方面军群向苏联发起了突然的闪电式突击。表面上看德军的进攻目标是莫斯科、列宁格勒、明斯克,实则是企图一举打垮苏联的抵抗力量,解除德军夺取高加索山脉南北的产油区的威胁,占领苏联的油都——巴库。

巴库是当时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 一年的产量高达 2,000万吨。希特勒早就垂涎三尺,专门针对接管巴库油田制定了“蓝色”行动方案,在德军向巴库产油区的核心格罗兹内突进的同时,从德国和罗马尼亚调集了 15,000 余人的专业抢修队伍,在距离彼斯兰火车站待命,打算占领油田立即派出满载器材和人员的专列,以最快的速度修复被苏联破坏的油田和炼油厂,为德军提供燃料。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还专门印刷了一本叫“绿色卷宗”的小册子,详细介绍了苏联石油工业的现状,指导进攻苏联的德军如何夺取油田。苏联的斯大林当然不会让希特勒的计划得逞,紧急从西伯利亚调来 5 个集团军的兵力增援高加索,双方激战了几个月。结果苏军守住了巴库防线,攻击到高加索山顶的德军只能望见近在咫尺的巴库油田,却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石油。
 
亚州的强盗盛宴
 
以旭日为国旗的日本,早就有了吞掉亚洲的战争准备,1931 年发动“9·18”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之后,是北上夹攻苏联,还是南下攻占东南亚, 成了举棋不定的选择。1939 年夏天,日本关东军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诺门坎地区,发起了对苏蒙联军的试探性进攻,结果一败涂地,从而丧失了与德国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会师的信心。这时候美国为了帮助盟国扼制日 本 的 扩 张 野 心,1940 年 8 月 颁布了对日本全面禁运的法令,11 月荷属东印度公司也终止向日本出售180 万吨石油的合同。经济制裁把日本逼得狗急跳墙了,内阁采纳了海军提出的 “北御南进” 的作战计划,不惜冒着与美国翻脸的风险,向荷属东印度群岛、印度支那半岛发起进攻。目的很明确,夺取以石油为主的战略资源,保证战时供给。荷属东印度群岛,就是素有千岛之国美誉的印度尼西亚。7,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蕴藏的石油储量非常丰富,从 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纷纷购买土地进行勘探开发,石油的产量累累上升,1940 年仅苏门答腊一个岛上的产油量就高达 1,350 万吨。

急红眼的日本顾不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古训, 决议出兵南下到美国、 英国、法国、荷兰控制的殖民地去虎口夺食。1941 年 1 月,日本的海军舰队出现在打拉根港外的苏拉威西海,与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展开对决。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等主力战列舰被击沉,其余的舰船逃往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被攻陷之前,各国石油公司仓皇撤离,炸毁了大部分油田生产设施和炼油装置,令急需获得石油的日军感到非常沮丧。1940 年 7 月,日军占领了整个印度支那,越南、缅甸的油田插上了太阳旗,短缺的时候得到了一些补偿。马六甲海峡的咽喉新加坡,英军也没有守住,由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黄金水道被日军封锁,逼迫从美国向英国运输军需物资的船队绕行非洲南端的好望。日本深知美国这只黄雀决不会放过自己这只捕蝉的螳螂,迟早会有一战,先下手为强。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制定了代号“虎虎虎”的偷袭行动,在 1941年夏威夷时间 12 月 7 日的早晨,向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起了不宣而战的突然袭击。美国随即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浩瀚的太平洋海战,军舰和飞机是主要的兵器,石油消耗量的激增加剧了日本的疯狂。1942 年 3 月,日军占领了当时东南亚、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全部油田,从国内征调了 70% 的石油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7,000 多人的抢修队伍,开赴被战火摧毁的各油田恢复生产。日本人利用缴获加士德石油公司的钻机,在印度尼西亚进行钻探,1943 年发现米纳斯(Minas)大油田,获得了丰厚的石油产量。这一年日本掠夺了 677 万吨原油,大大增强了与同盟国在太平洋地区进行海空大战的实力。冒险与美国开战的日本尝到了甜头,1941~1943 年从东南亚地区累计运回国内 545.6 万吨原油。但是,强盗的盛宴已经到了尾声,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一参战,日本的末日就为其不远了。
 
打击轴心国的供油基地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同盟国的大反攻首先从打击轴心国的 石 油 基 地 和 交 通 运 输 线 开 始。1942 年,英国在北非战场上封锁了德军能够获得补给的海港,导致隆美尔麾下的 500 辆坦克因油料耗尽不能移动,被全部炸毁。诺曼底登陆作战之前的 1944年 5 月 27 日至 28 日,同盟国出动了数千架远程战略机,首先对德国控制的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进行了连续两天的猛烈轰炸,导致绝大部分生产设施、炼油装置和成品油库基本焚毁。但是,德国早有预防性的准备,很快又恢复了生产。直到 1944 年的秋天,苏联红军地面部队攻进了罗马尼亚,才使德国丧失了对这处石油基地的控制。前南斯拉夫拍摄了一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反映的就是德军装甲部队撤退途中,由于补充燃料的油槽列车被游击队颠覆,失去动力的坦克群成了苏联轰炸机投弹靶子的故事。

1944 年到 1945 年,苏联、美国、英国不断加强对德国本土的空袭,重点目标是轰炸 80 多个炼油厂和一些隐蔽性很强的成品油库,使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多数装备变成了一堆没有燃料驱动的废铁。1945年春天,当百万苏联红军包围了德国首都柏林的时候,希特勒还在犹豫是否把驻守匈牙利油田的部队调回来解围。原因是德国如果丧失了最后的石油基地,就再也没有了扭转败局的希望。太平洋战场的大反攻,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同盟国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采取海上封锁的方式,切断了分散的日军获得给养补充的通道。同时,美军出动战略轰炸机,使用燃烧弹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使日本储存的石油和其它作战物资付之一炬。断了油脉的日本犹如困兽,组成“神风”敢死队,驾驶胶合与板帆布拼凑的飞机,加注只够飞到作战空域的酒精燃料,向美军舰队发起自杀式拦截。由于同盟国对轴心国石油基地的致命性打击,加速了法西斯阵营的灭亡,胜利天平开始向石油占有量具有绝对优势的反法西斯阵营倾斜。斯大林曾感言:“石油问题是生命攸关的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充足的石油,交战国谁也不可能组织有效的进攻或者防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是以几千万人的流血牺牲和每天消耗几十万吨石油为代价换取的胜利。尽管石油不是唯一因素,但其重要的程度不言而喻。回首战争,我们诅咒石油。维护和平,我们感谢的还是石油。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