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石油故事

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创建者谢家荣 (下)

时间:2017-10-12 11:56 来源:
1952 年新中国地质部成立,谢家荣被任命为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在这个位置上他对我国地质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对石油地质的贡献依然是最杰出的。这一年他主持绘制了“中国油区和可能油区分布图” 。 根据分布图, 在 《从中国矿床的若干规律提供今后探矿方向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在华北、华东甚至东北的广大平原下,已有种种迹象指出有广大海水侵入的可能,含油的希望很大。”将东北列入有油区。
 
地质矿产总工程师
 
1954 年,谢家荣发表《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产油区》,指出我国的四周都有石油,从地质上推断其储量一定是相当丰富;从大地构造推断,华北、松辽平原等八个地区为含油希望很大的区域。同年,他与翁文波、黄汲清、丘振馨等人共同绘制了 《全国含油气远景分区图》 ,将全国划为 11 个含油远景区,这是我国第一张系统全面的油气远景预测图,不仅为其后大规模开展的全国石油普查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我国石油勘探事业的基石。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谢家荣将松辽平原上的地质构造命名为“松辽盆地”,并将松辽盆地定为第六区,这也是第一次将松辽盆地划为国家石油发展区域。
 
这一年地质部成立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谢家荣任常委,兼总工程师,与另一位大师级的地质家黄汲清共同主持工作。因为国家急需燃料油,1955 年普委会的工作全部转为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从1955~1957 年,普查共计三年时间,谢家荣与黄汲清共同制定了石油普查的方针,指导并组织实施普查工作。1955 年 1 月,谢家荣在第一次普查工作会议上作了《石油及天然气矿床的普查》的报告。会上,在谢家荣与黄汲清的主持下讨论了普查的选区,制定了战略方向。普委会根据讨论的成果组织了 24 个地质队、18 个物探队、20 个地形测量队,共 1,200 余人,组成五支石油勘探队伍, 分赴准嘎尔盆地、 吐鲁番盆地、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华北平原等五个区域开展勘探普查。谢家荣躬亲力行,到各个普查区野外现场指导工作。
 
1956 年 2 月,在第二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谢家荣作了题为《石油普查工作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报告;5 月,他又撰文《石油地质的现状、趋势及今后在中国勘探石油的方向》报告;1957 年 3 月,在第三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他又对普查工作做作了《对于中国若干油气田的看法》的报告。在三年石油普查期间,谢家荣作为领导者对全国石油普查和地质勘探工作给予了科学的、 具体的、带有战略性的指导。在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后地质部批准的普查区域中没有松辽盆地,这是谢家荣与黄汲清所不能接受的,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数月后提出并组织部署了松辽盆地的普查项目,对实施项目的东北地质局下指示,要求他们当年布置实施普查勘探工作。
 
谢家荣为东北地质局亲自起草了《关于松辽平原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方法》。东北地质局迅速组织起石油地质踏勘组,布置了沿第二松花江顺流而下、哈沈铁路两侧和沈阳阜新三条踏勘路线。在踏勘成果报告中明确得出:松辽平原系一沉降带,有很厚的白垩纪与第三系沉积,估计总厚度在 4,000 米左右,其中可能有生油层、储油层和储油构造的存在,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谢家荣、黄汲清的这一决策为四年后大庆油田的发现拉开了序幕。
 
谢家荣在任总工程师期间对我国石油勘探战略东移做了重大的贡献。由于我国地质科学兴起的晚,对我国地质认识的局限性,加之我国早期油田的发现均在西北,使得地质界产生了“油在西北”之说,新中国开国之初制定的石油勘探重点便以陕北为首的西北 , 这使得我国石油勘探一直得不到大的突破。家荣在 1949 年前便多次撰文指出石油不一定限于西北,要扩大范围在中国各地普遍探油。在他出任地质矿产总工程师后,尤其是全国石油普查工作开展后,他更是在各种会议和学术报告中阐述这一思想。在 1957 年初完成的《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及对今后勘探工作的意见》一文中,他更为明确地指出:“中国以往有‘油在西北’之说,并且一向只注意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储油层及背斜构造。我们以后要纠正这种偏向,要同样注意西北以外的许多可能油区,要研究从古生代直至新生代的各可能储油层,并要同样注意寻找除背斜构造以外的各种圈闭。”1958 年,石油部、地质部开始实施石油勘探东移的国家战略,终于在松辽盆地发现大庆油田,实现了我国石油工业的飞跃。三年石油普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早布置的五个普查区都发现了新的油田和新的储油构造,松辽盆地的普查更是振奋人心。
 
“陆相生油”理论的创建者由于科学发展的渐进性决定了地质学家对地球认识所产生的局限性等历史原因,近代曾对中国的石油前景出现过“贫油论”,理由是石油主要生成于海相地层,而中国大部分地区是陆相地层,难以形成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层。这个结论极大地束缚了中国地质家寻找石油的思想。翁文灏于 1934 年 1 月13 日在地质调查所做的《中国石油地质问题》的演讲中,对比四川海相与陕北陆相各有油泉生成后,首次提出:“陆成地层果绝对无储油之望乎?”的设想,实际上向中国地质家提出了一个课题,一个研究的方向。其后的岁月,谢家荣与中国地质家们开始了对陆相生油理论的探索。1949 年前,谢家荣主要通过陕北、四川、新疆、甘肃等产油区地质的调查和研究产生出陆相生油的理论,他也是最早著文阐述陆相生油的地质家。
 
1934 年,谢家荣在《陕北盆地和四川盆地》一文中指出:“当三纪的时候,四川盆地还与海洋相通,因以有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岩及嘉定系石灰岩的沉淀,但此时陕北盆地早已完全成为陆相或海峡沉积了。”在 1935 年的《中国之石油》中明确地写道:“衡以前述理论,则得油之望,当川胜于陕;若以油泉之多观之,则陕又远过于川。”对陕北陆相石油的前景给予了肯定。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 在 《从中国矿床的若干规律提供今后探矿方向的意见》中,对我国陆相地层石油给予了更加积极的阐述:“倘使承认大陆相或海陆混合相的湖、沼、港、湾等沉积也能生油,则在地盘不断下降的条件下所造成的这种巨厚沉积,只要气候不太干燥、氧化不过剧烈,都可能使有机质保存而变为石油。这就是说,大陆沉积的本身也能生油。”这实际上宣示了陆相生油学说已经开始形成。随 着 新 中 国 地 质 勘 探 的 大 规模展开,谢家荣对陆相生油理论的贡献在地质实践中也不断地丰富。1957 年,谢家荣出版了他的《石油地质论文集》,在文集《石油是怎样生成的》一文中他写道:“因为以往在世界各国所发现的油田大多数都产在海相地层中,所以地质学家就得出一个结论,认为石油几乎都是在海水特别是浅海相的环境下沉积的。由于近年来在许多地方的陆相地层中也发现了重要油田,特别是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甘肃、青海等处,这种油田更为普遍,因此以往所谓世界上 95% 左右的油气田都是在海相环境下生成的结论已有所动摇了。目前大多数地质学家都相信陆相沉积也能生油,三角洲、泻湖和大的内陆盆湖地俱可为沉积石油的有利环境。”“因为在陆相沉积特别是大的湖相沉积中,动植物有机体的含量还是很丰富的,而如果承认如上面所论大陆上高等植物的分异产物也能成油,则陆相沉积中即不患无生成油气的原始质料了。”“尽管海相沉积的油田比较常见,但我们目前已有足够多的事实,证明陆相地层也能生油。”在文集中的《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及对今后勘探工作的意见》 中更明确地指出: “大陆沉积生油的理论在我国是应该给以很大的考虑。”

沉重的谢幕
 
三年的石油普查结束后,谢家荣、黄汲清部署的松辽盆地的地质勘探工作依然继续进行下去,直至1959 年发现大庆油田。但在庆祝收获的时刻却看不到了谢家荣的影子。1956 年,地质部机构大调整,成立地质研究所,谢家荣调任副所长。1957 年春,谢家荣响应党中央帮助整风的号召,在鸣放会上提出坦诚的意见,不料惹了大祸,遭到无情的批判,被错划为“右派”,撤销一切职务,从辉煌跌到黯淡,忽然间好像从人间消失了一样,不再有任何对他的宣传,甚至连他以往的成就也被蒙上尘埃,大庆油田的发现自然没有了他的功绩。此时,谢家荣常到中国地质图书馆看书,作记,一坐就是一天,开始撰写《中国矿产学》巨著,并渐渐地他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不幸的是 1966 年的文化大革命又将他堕入黑暗。他被残酷地批斗,遭受到一个老知识分子无法忍受的人身侮辱,绑架、下跪、按头、踢打、辱骂、唾脸、呵斥、游街。8 月 13 日,他在又一次遭到批斗摧残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后,当天夜里服安眠药辞世。他只给妻子吴镜侬留下一张纸条,写道:“侬妹,我先走了,望你保重。”他还留下的是未完成的巨著《中国矿产学》。数日后,吴镜侬给她的女儿也留下一张纸条,写道:“女儿,我走了,去追赶你的父亲,他得有人照顾。”她随谢家荣而去,身边亦是一只安眠药的空瓶子。一代大师谢家荣携她的爱妻走了,没有送别,甚至没有眼泪,但他为中华民族、为中国石油地质事业创造的辉煌业绩是不会随他的逝去而消失的。
 
十年后,文革结束,谢家荣的“右派”问题得到平反,可他的科学成就和中国现代科学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发现大庆油田的功绩没有得到承认,仍然是不彻底的平反。直至他数十年的老友和同仁黄汲清先生出于义愤和道义,于 1978 年上书中央领导同志,才在 1982 年国家科委授予的“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名单中才出现谢家荣的名字。被浓雾遮住的高山终于渐渐露出了高耸的身姿,科学是不朽的,创造了科学奇迹的谢家荣先生是永垂不朽的!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全球石油化工网 世伟洛克 北京石油展 API 斯伦贝谢